不全的全家福了。
周末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说实话,有点失望。
虽然故事主线尊重原著,但包厢分配和人物性格上都与原著略有差别。
首先,在包厢分配问题上,结合原著中所有人物的证词,能轻松还原“凶手”的运动轨迹;其次,原著中经典的一审,二查,三诈,在电影里也生生地合并成几幕片段;最后,人物性格可以与原著不符,但是在揭秘前后的人物反差,让我着实失望了一把。
如果不是看过原著,我应该是看不懂这部电影的。
这个故事开始于伊斯坦布尔开往伦敦的东方快车上。接下来你需要牢记这段话:
“这伙人很有趣,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年龄。这些互不相识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睡、吃在同一个车顶下,他们彼此都不能离开。而三天一过,他们又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因为它会贯穿至尾。
无论原著还是影片中,出场人物许多。我将按小说中的包厢分配,结合电影角色梳理人物关系简谱。
一号(头等包厢)
波洛先生,比利时人,著名侦探。
本打算在伊斯坦布尔逗留三天的波洛,因故提前出现在这辆快车上。
琳达·阿登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原著中波洛因订不到铺位,第一晚在“没赶上车的”的七号铺度过,和六号铺的麦克昆同屋。第二晚在朋友布克先生的强烈要求下,搬到了一号包厢。
原著中的波洛,不同于福尔摩斯,他更像是狼人杀里的预言家。在小说的开头,他在托凯琳旅馆收到的电报,就点出了他的身份,“你在凯斯纳案中预言的发展线索意外出现请即回。”
原著中还有无数个论据,证实他的预言并非凭空想象。
在两个无法确定身份的人中,他会根据二人的行为展开联想,想象他们的身份嫁接,排除掉不可能的,剩下的就是可能。
原著中,他把一审、二查中获得的细枝末节在大脑里飞速串联,制造一条无懈可击的事故链。
而电影中,除了俊俏的胡子和完美的平衡主义外,波洛的行动和语言上已经偏离了原著,比如影片开场高调的案件剖析,和东方快车的车顶漫步,有点出戏。
二号(头等包厢)
雷切特,死者。
雷切特被发现在包厢内遇刺身亡,身中12刀。这个数字就是接下来审判的开始。
雷切特,原名凯塞梯(小说中叫法)。阿姆斯特朗案件的主谋,绑架、谋杀了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黛西。他的所作所为是一切悲剧的开始。他瓦解了一个家庭,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原著中形容他是“关在人的躯体里的野兽。”
他有一副慈善家的和蔼外表,但眉宇间露出一种奇怪的恶意,而且在他的目光中有一种反常的紧张神情。
电影中我就认识这一位扮演者,德普大叔。这小鹿般的眼神,吓死喵了……
三号(头等包厢)
哈伯德太太,美国人。
原著中的哈伯德太太,行李简单,穿着朴素,话唠,总是把“因为我的女儿说了”“我的女儿要是知道我受了这样的委屈”挂在嘴边。
她住在雷切特的隔壁。原著中,她的表现为这场策划已久的谋杀增色不少。当波洛点出她的真实身份,美国著名悲剧演员琳达·阿登、死去黛西的外婆时,她敛去所有演技,声音也由以往的尖锐变得柔和而深沉。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审判中,为了把哈伯德太太和琳达·阿登分离,她做出一系列动作,她用左手脱下假发和礼帽,接着再用手拨弄她深棕色的头发……
但哈伯德太太的扮演者实在太美太有气质了,电影中的反差,反倒不如原著中读来的强烈。
四、五号(二等包厢)
四号马斯特曼,雷切特的英国仆人,原是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勤务兵。
五号安东尼奥,美籍意大利人。原著中是福特汽车一名小小的销售人员,电影中小有成就,经营一家汽车连锁公司,原是阿姆斯特朗家庭的司机。
二人同住一个包厢,也成为对方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原著中对安东尼奥的描写不是很多,能对上号实属不易。
六、七号(二等包厢)
六号麦克昆,美国人,雷切特的秘书兼翻译官。
七号哈里斯,美国人,一个不存在的人。
在原著中,为方便行事,故意制造的满员假象,却被波洛的临时决定打破。
八、九号(二等包厢)
八号施密德,德国人,十四号公爵夫人的仆人,本是阿姆斯特朗家庭的厨师。
九号是空铺。
原著中波洛在选择铺位时,之所以没有选择九号,就是因为与女性同住恐有不便。
十、十一号(二等包厢)
十号奥尔逊太太,瑞典人,电影中的身份是传教士。
原著中是阿姆斯特丹家庭的护士,也照顾黛西的日常,影片中介绍为家庭管家。
十一号玛丽·贝德汉,英国人,原是黛西·阿姆斯特丹的家庭教师,原著中波洛眼中的睿智女性。
她搁置爱情,只为复仇而出现,理智的策划这一切。
十二号(头等包厢)
安德烈伯爵夫人,匈牙利人,死去黛西的小姨。
原著中她穿着紧身短小的黑色上装和裙子,戴着一顶时髦的小小黑色无边帽。她还有一张美丽的、看上去象外国人的脸蛋,灰白色的皮肤,褐色的大眼睛,乌亮发黑的头发。波洛形容她,“委实讨人喜欢,很漂亮。”
原著中,在波洛揭露护照上油迹所掩盖的真相时,安德烈伯爵夫人的声音变了,温柔小意变得清楚锋利。
但是在影片中,美貌过后,就只剩下满屏的尴尬了。
十三号(头等包厢)
安德烈伯爵,匈牙利人,拥有外交护照,爱妻护妻,暴怒体质。演员很帅,就是演技很怪。
十四号(头等包厢)
公爵夫人,俄国人,有钱,有社会地位。她是黛西的母亲——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教母。
原著中布克先生形容她“丑得简直叫人恶心,可她还要使自己引人注目。”
十五号(头等包厢)
原著中的阿巴斯诺上校,是阿姆斯特朗上校的朋友。在影片中是一位黑人医生,与玛丽·贝德汉相爱,却被这场复仇,止步于婚姻殿堂之外。
她在等,他也在等。
十六号(头等包厢)
哈特曼,美国人。
原著里是打字机带的推销员,因为公司报销,所以出行都订头等包厢。后来承认自己其实是位侦探,受雇主雷切特委托,保护他的生命安全。
在影片中则由推销员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教授,赶去参加一场会议。后因为口语发音问题,被波洛拆穿,才承认自己是一名侦探。
波洛在书中推测,他曾经与法国姑娘恋爱过,才会加入到此次审判当中,这位法国姑娘将在下面介绍。
局外人?局中人?
米歇尔,该节车厢的列车员,法国人。
原著中是在阿姆斯特朗案件审理中,蒙冤自杀的仆人、法国姑娘的父亲,影片中改为弟弟。
以上就是我梳理的人物简谱,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PS:为什么雷切特被戳了12刀?
原著中阿巴斯诺特上校说过,“一个陪审团由十二个人组成,雷切特逃过了美国的裁决,却逃不过十三个人的审判。”
他们这样一伙不寻常的人,在一年中旅行的淡季,同乘东方快车。表面上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竟能为对方提供不在场证明。看似偶然,却又极其不合乎情理。
“那就只剩下一种解释,”波洛说,“你们所有人,都有嫌疑。但是,凶手是十三个人,而不是十二个人,这么多人中,只有一个是无罪的。这个人是谁呢?”
看过电影,我反倒更喜欢原著里的波洛,行事低调,屁事又多。
最后致敬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你的存在,让世界看到了另一种风格的侦探小说,理性之外的人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