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会再来人,今晚还得在这儿守着了。”凌晨0时40分,嘉定区真新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主任薄艳青仍在电脑前忙碌。宽敞的酒店大堂,眼前简单的桌椅沙发,一旁的灯罩上贴着“办公区域”四个字,就是她未来两周的办公室。
薄艳青是嘉定区一处集中隔离点的负责人。晚间刚刚有两批共计36名隔离人员登记入住,她正在忙着整理住客资料。优化细节,等待接收……昨天,本报记者来到集中隔离点蹲点一整天,记录下此间筹备重启二三事。
不知何时接收,通宵达旦准备
嘉定区这处集中隔离点已经是第二次“开张”了。2月5日至22日,这里曾接收94名重点地区来沪人员,未有一例确诊新冠肺炎,平稳收官;3月31日,隔离点时隔一月重启,这次准备了90个房间,接收的是境外来沪人员。
此前的经验,让筹备工作进行得颇为顺利。3月29日晚,薄艳青接到重新开设集中隔离点的通知,次日一早,所有工作人员就集结完毕。一切按部就班,有序推进。
当然,也有些许不同。在记者蹲点的大半天时间里,大大小小的讨论会培训会已经开了三四场,细节不断磨合预演:
“上一次隔离人员是零星过来,有街道排摸的,有道口拦截的;这一次是集中转运,还是多安排一名引导员吧。”
“登记点设在楼道口,可以开放两个楼层同时登记,按照一人或一户,分批次轮流接收。其他人就先在车内等待。”
“还有时差问题!我们每日三次的送餐时间固定,得提醒他们别错过饭点。”
……
图说:昨天下午,薄艳青(右)与程燕(左)在清洁区工作区域,与工作人员再次沟通细节。新民晚报记者张剑摄
下午14时许,一辆厢式货车停在酒店门口,是薄艳青向街道申请的洗衣液送到了,大家忙着一箱箱卸货,给每个房间分送去。考虑到隔离人员从机场过来,可能几小时没有进食了,隔离点还准备了饮用水、方便面、小点心。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免费的“爱心包裹”,内有消*粉、体温计、免洗消*液、酒精棉球、温馨提示告知书等。
隔离人员何时入住?一批来多少人?什么时候能收满?在接到正式的接收通知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大家所做的唯有等待。
“准备好通宵达旦了?”这个提问显得有些幼稚,因为,薄艳青想也没想就理所当然地回答:“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已经做好了24小时随时接收的准备。”
图说:接到通知,医务人员换上防护服,准备接收第一批隔离人员入住。新民晚报记者张剑摄
没能留下的信,时隔一月“送达”
“那边个子高高的程医生我知道,她之前一直在这里,待了十几天。”赵阿姨和张阿姨,是酒店“唯二”留守的保洁人员,这个春节,她们没有回安徽老家过年,也见证了集中隔离点开设的全过程。
保洁阿姨口中的程医生,是集中隔离点二月份的负责人程燕。时隔一个月,医务人员都穿着统一的口罩、白大褂、防护帽,但赵阿姨还是一眼认出了她。程燕是真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这一次不再驻点,但还是特意赶来,协助筹备工作。
刚刚得知自家工作的地方要被征用为隔离点时,阿姨们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后来看到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防护措施严格,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
“我们天天住在这,就打扫一楼清洁区,店长前台、医生护士大家都在一起,也没觉得离病*有多近。”阿姨们说,“说不出来有什么感觉,就是愿意去做。能用得到我们的地方,肯定要出一份力,赶快让疫情过去就好了。”
二月份隔离点收官,市里派来专业人员喷洒消*药水,房间、通道,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后来,陈店长又借来紫外线消*灯,多个房间,每间1小时,一间间亲手杀菌消*,整整花了10天。经过层层消杀后,保洁阿姨们才开始上楼打扫。连续居住14天的房间,打扫起来工作量剧增,原本阿姨一天可以打扫15间房,现在只能打扫4间。
“房间,那么一整张纸,写得满满当当,我印象特别深。”阿姨们说,许多房间里都留下了感谢信,用宾馆提供的纸笔写下的,长的短的都有。可惜的是,当时医务人员已经结束工作离开了,阿姨们也不知这些信件能交给谁,还是清理掉了。没想到,一个月后隔离点再次“开张”,居然又见到了熟悉的身影。“早知道,留下来或者能拍个照,给她们多好。”
得知此事后,程燕淡淡地笑了。延迟一个月的感谢信,尽管没能交到她们手中,上面写了哪些动情的话语已无从知晓,但是,这份温暖最终还是传递到了。
“草莓味”“大白”,细雨中等待
隔离衣套、防护服套、口罩1只,还有标明了各种尺寸的手套、护目镜,为住客准备的消*粉、温度计,角落里,还摆着满满一箱备用药品……在酒店一楼休息区了,辟出一个物资储备间,负责此次物资管理的是真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师、年出生的潘双盈。
这位“90后”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因为热爱语言,潘双盈考取了中级口译证书,并考出日语等级考试N2,考虑到这次接收的主要是境外来沪人员,薄艳青特意安排了这位小小“翻译官”,以备不时之需。
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心理医生、护士、药剂师……集中隔离点10位医务人员的身份不尽相同,应该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此外,连日驻守的还有真新新村派出所民警与辅警,每天共计6人,轮值三班;特勤安保人员,每天共计42人,轮值三班;志愿者,每天2-3名。
“都行动起来,刚刚接到通知,准备收人了!”下午15时45分,原本宁静的酒店大堂一下子躁动起来。所有人都进入“战时”状态。“孟德”“外婆”“大金刚”“波”“静”……防护服上写着各种各样的昵称与名字,16时20分,“大白”们整齐列队。
图说:防护服上写着各种各样的昵称与名字,“大白”们整齐列队。新民晚报记者张剑摄
“这个‘大白’是‘草莓味’的。”“可能是樱花季限定款哦!”外头细雨绵绵,为了防止防护服被打湿影响隔菌效果,引导员周建红还在罩上了粉红色的雨披,大家围着她俏皮地开着玩笑。他们的身后,“寒冬已去,暖春即来”“一路向暖,感恩你我”,大堂内张贴着的正能量标语,为大家无声加油。
图说:“草莓味”的“大白”引导员。新民晚报记者张剑摄
当晚18时10分,转运车载着第一批15名境外来沪人员抵达集中隔离点。截至记者发稿,共接收隔离人员84人。
新民晚报记者杨洁
图新民晚报记者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