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鬼子来了影评
TUhjnbcbe - 2023/3/14 19:07:00
初期白癜风能治吗 http://m.39.net/pf/a_4793213.html

《*子来了》是姜文作为导演和演员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抗战系列电影的巅峰之作。

故事发生在年年初的河北挂甲台村,此时已是抗战末期,沦陷区的日*和中国百姓渐渐习惯后方无战事的平静生活。某夜一位神秘人敲开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门,拿枪抵着他的脑袋,威胁他匿藏并审问两名日*俘虏(*曹花屋小三郎、翻译官董汉臣),五日后来取人。马大三召集乡亲商议,大家出于息事宁人的自保心态,决定让马大三按要求匿藏俘虏。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神秘人却再未出现,两名俘虏的求救行为却一次次让村民陷入险境。最后,村名们决定杀人灭口,却没有人敢操刀,几次尝试失败后,俘虏认识到临死的恐惧,恳求村民放自己归队,并允诺报答两车粮食。俘虏归队后,同伴羞辱了他,但也按照契约给付了粮食,并来到挂甲台举行*民联欢。在看似歌舞升平的祥和中,小队长酒冢心生恨意,屠杀了全村,而正是在屠村的前夜,天皇已宣布投降。

影片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片中淡化了原著对“饥饿”的描写,许多观众会对村民们放归俘虏的决策不解,如果结合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就不难理解“两车粮食”对生存边缘的人们有多大诱惑力。影片的主题由原著对“生存”的探讨,转为对中日两国国民劣根性的分析,马大三、董汉臣、花屋、酒冢都是战争年代典型民族性格的代表人物,他们或自私偏狭,或卖国求荣,或恩将仇报,或人面兽心,影片以对比的手法,强烈讽刺了他们身上的劣根。

马大三(姜文饰)和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是整部影片最富有张力的两个人物。前者是中国的庄稼人,后者是日本的桑农,花屋作为俘虏被马大三看管时,他一心激怒村民,寻求自裁机会,表现出天皇战士的勇敢无畏,马大三则胆小怕事,既不敢得罪日本人,又不敢得罪持枪的神秘人,他和乡亲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自身的安全,此时两人的性格正代表着侵略者嚣张气焰和老百姓得过且过的强烈对比。

当花屋真正感受到临死的恐惧后,他小农的本性复活,涕泗横流地恳求村民饶命,此时的懦弱与他先前的无畏形成对比;而当目睹过日*屠村而侥幸逃生后,马大三持一把斧头闯入战俘营劈杀多人,此时他的勇敢与先前的胆小形成对比。至此,花屋和马大三形成了逆向的性格交换,而这一交换正发生在战势转换的时刻。

影片有着自觉讽刺中日民族劣根的追求,许多影评人以《菊与刀》、《丑陋的中国人》等民族心理学著作进行解读,但更深一层的讽刺,应当是来自文本自身,而非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解构主义所谓“反讽”。整部片子最大的张力在于作品本身有着挣脱作者主观意愿的倾向,表现为对两个民族“含泪的微笑”。

影片刻画了以马大三、五舅姥爷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农民群像,他们胆小自私、遇事推诿、决策愚钝,最终全部惨死于侵略者刀下,导演本身不会有讴歌这批人的意图,但所有观众都会感受到这批人物的可爱,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善良血液,正如五舅姥爷最后联欢会上给侵略者唱的小曲:“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英雄爱豪强”,他们心里的道德底线就是“仁义”,他们不敢杀掉日本俘虏,他们容易受到欺骗,正是因为他们以为,对侵略者仁义,侵略者就会报以仁义。

另一方面,花屋和酒冢是当代东郭与蛇的翻版,他们不仁不义,犯下滔天罪行,影片批判他们,斥责他们,但同时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他们的怜悯。花屋感受到临死的威胁后,他流着鼻涕说:“我只是一个桑农,和村里人一起来支那”,当他归队后,所有人殴打他,辱骂他,说他让全村蒙羞,但却帮他应允还粮契约,并阻止他自裁。我们不难想到,在遥远的长崎或本州岛,其实也有一个挂甲台村,也有一群五舅姥爷和马大三门,他们不知怎的就被卷入战争。整部影片最深刻之处正在于,它自觉探讨民族仇恨、民族性格、民族差异,却又不自觉地触碰到全人类人性中共同的情感,战争便不仅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而是人性善恶的问题。

在电影形式方面,姜文是*才导演,在早期《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中,他已经成熟表现了对意识流、蒙太奇、梦中梦等现代手法的应用,同时,他善于通过色调、音乐、台词营造时代氛围,呼应感觉结构。

《*子来了》创作于新世纪,但影片直到最后两分钟,始终是黑白映像,这种色调的选择至少有两种含义:其一,黑白片是过去时代的产物,黑白映像的抗战片更有时代感,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些理想主义色彩浓烈的优秀抗战电影;其二,黑白是对立的“二元”,侵略与反侵略、正与邪、善与恶、生与死,黑白映像的视觉呈现更能与这些“二元”主题相契合。而最后两分钟,当马大三被花屋斩首时,他的脑袋落地滚了九圈,世界恢复色彩,旋即变成一片鲜红,这样的设计惊世骇俗。

影片另一个精到的手法是“隐喻”,前文所述花屋和马大三性格的调换隐喻了战势转换,这是结构隐喻;半残且疯掉的七爷反复只说着一句“我一手一个,掐巴死了,刨坑埋了”,这是人物(真正的睿智者)隐喻;三婶在联欢会上献了一支曲,曲末“咱两家再也别把这亲事提”,这是台词隐喻;斩首马大山时他脖颈上的苍蝇,忽然冲到日*身上的母猪,在马大三身后闲逛的小毛驴(疑似前剧情中中国驴和日本马所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情节,都是作者安排的意象隐喻。至于这些隐喻具体的所指,恐怕见仁见智。

最后说配乐,影片前期配乐是相对欢快的,反复出现日本海**乐,伴随着*官派糖、*人游戏,似乎挂甲台真的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这样的欢快节奏一支延续到灾难发生的联欢会,甚至是日*屠杀村民的时刻,但当马大三只身面对焚为火海的村庄时,配乐变得悲凉而压抑,而在他被斩首时,导演大胆地抹掉了一切声响,只剩下苍蝇的嗡嗡声,刀锋划过的风声,随即是人头落地的滚动声

1
查看完整版本: 鬼子来了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