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所限,不能做个股推荐,只能就一些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进行分析;
(2)个人看法仅供参考,策略、方向为主,不作为个股推荐依据;
(3)本文只代表个人当前看法,医药行业细分领域众多,能力所限,个人目前做不到全面覆盖,未提及部分欢迎交流指导。
综述
年是医药行业表现非常优秀的医药大年,行业也出现了非常多排名靠前的基金产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出现的细分领域的分化也是非常少见的,在带量采购、医保谈判、高值耗材集采等关键性行业*策的扰动下大多仿制药、医药商业和部分高值耗材领域的公司表现较差,-年表现坚挺的医药消费(特别是中药龙头)和OTC领域全年也没有明显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是CRO/CDMO、连锁药店、医疗服务、血制品、疫苗、IVD和部分高值耗材等细分行业高景气+*策避风港的板块表现非常亮眼。
从国家医保控费和医改的*策大方向来看,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处于历史重大转折点,过去通过大品种仿制药、大品种中药注射剂、大品种辅助用药、高价高值耗材等轻松赚钱的时期已经过去,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医保控费的压力依然巨大,仿制药、中药注射剂和部分辅助用药的价格、使用空间可能会继续被大幅压缩,仿制药和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策推进只会加速推进,第三轮药品集采即将在春节前推出,后续的仿制药带量采购推进速度在几次*策试点顺利完成后可能会大大加快,直到常态化,每年可能以≥2批的速度推进,因此对于大多数仿制药企业而言已经不具备赚取长期稳定、丰厚的利润的基础。同时对*策逐渐常态化推进也无需太多担心,一方面上层对*策的尺度也有所把握,竭泽而渔的可能性不大,当前看上去有些极端的*策实际对于龙头公司而言也远未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我相信*策制定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必然不是大多数人可比的;另一方面从医药行业发展历史来看重大*策变革并非首次,-年安徽模式推行之下普药行业也曾面临类似当前仿制药的情况,许多行业内的龙头公司已经不止一次经历行业重大变革,并且通过积极的调整公司发展战略而顺利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做专科药的大牛股,因此当前的行业*策巨震在对行业进行一轮新的洗牌后,我相信仍将出现许多重大的、长期的投资机会。
在年中期策略中提到的行业潜在四大利空中,第一批仿制药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围已经完成,第二批仿制药带量采购的推进也将在1月17日落地,国家重点监控用药目录已经推出,高值耗材的集采也基本落地,医药企业查账也基本完成;四大潜在利空悉数落地,当前行业主要问题在于部分细分领域估值较高,*策面的利空已经基本出尽或转为常态化。
站在当前时点看医药行业投资机会,一方面是包括CRO/CDMO在内的创新药产业链、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部分细分领域等预计行业高景气度将维持至少5-10年的行业,在下半年细分行业出现2倍或更高PEG的高估值后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当前属于三季报披露后、年报披露前的业绩空窗期,也是历年中医药等业绩确定性成长驱动股价上涨的行业表现较弱的月份,经历这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在年一季报估值切换之际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上涨行情;另一方面是前期受*策或估值因素明显压制估值的领域,如部分仿制药转创新药途中的头部公司、医药商业领域部分龙头公司和中药消费/OTC部分龙头等,在业绩维持稳定增长或企稳回升的预期下也有估值修复+业绩增长的绝对收益机会。
1、生物制品:
(1)生物科技
年是中国生物药领域高速发展的一年,年12月和年合计有4款国产PD-1单抗获批上市,信达、君实等公司的国产PD-1放量速度丝毫不逊于进口的两款重磅PD-1单抗,展现出具有价格优势和疗效不输于进口药的国产新药的潜力。在生物类似药领域相继有首款复宏汉霖的首款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汉利康、百奥泰的首款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格乐立以及齐鲁制药的首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另外英夫利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全球重磅炸弹级的生物药的生物类似药也都迎来了国内龙头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请或纳入优先审评。
值得欣喜的地方在于除了PD-1和CAR-T等热门靶点或疗法外,头部生物科技公司如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已经在开发一些全球领先的、有潜力的靶点,并且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以上公司都在进行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也就是国内头部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做了较多出海的规划。除此以外在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领域也出现了在部分靶点临床进展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公司。生物制药在接下来医药行业的投资中仍将是最具有长期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在空间最大的细分领域之一,在未来10年里可能会出现千亿到两千亿级别的超大增量市场,与之对应的是千亿甚至两三千亿市值级别的生物科技公司。
从病种来看我依然更看好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病领域(具体原因可见文章《从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看中国创新药企业》文中所述),近期也有看到“神刊”CA发布统计报告称美国癌症死亡率自年以来平均每年大约降低1.5%,而最近的统计期-年总死亡率下降了2.2%创出年以来这一统计数值最大幅度下降。我相信以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为代表的新兴创新药、创新疗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市场的潜力更加巨大。
在生物科技领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首个“成功出海”的生物科技领*企业,也有俞德超、刘世高等让人敬重的生物科技领*人物主动回国创办生物科技公司。自从港股开放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融资后,有先发优势、人才优势和研发管线优势的多个生物科技公司已经陆续登陆港股市场,可选的优质标的已经大大增加,在当前没有利润、甚至未来1-2年仍将继续亏损的情况下看其短期市值的确难以把握,但是从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个别企业已经有了巨头的影子。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资对行业研究专业性要求极高,投资框架也是A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难度极大。同时A股和港股也有一些综合性制药头部公司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布局相对比较有前瞻性,投资这部分公司的难度和风险都相对小得多。
(2)血制品
血制品属于生物药的细分领域,过去在行业严格管制之下更类似于资源品行业,但是随着血制品行业整合趋于完成,4家国内行业龙头格局已经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后续行业内也要迎来对技术的比拼,特别是对于血制品的提取和加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从血制品中提取更多产品的公司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吨浆收入,竞争力也更加显著,仅能从中提取11种血制品的国内公司与海外巨头相比技术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血制品行业推行两票制后行业出清在年三季度基本完成,年以来血制品行业的经营状况的大幅改善已经体现在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年Q3以后就可以很明显的从财务报表上看出来变化)。经过年全年的业绩和估值修复后行业估值已经整体偏高。血制品行业整体天花板有限,在不考虑并购重组的情况下很难出现具有长期潜力的千亿市值级别的公司。
血制品行业我一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