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情况,别人说的话,并不是字面的意思,需要自己去意会。或者想知道一些真实的情况,但是没人告诉我们真相,全靠自己推断。
饭局上,老板叫一个同事:“你去催催菜。”他真去催了一桌子菜。回头人力小姐姐偷偷告诉他:“老板对你很有意见,说你太没眼色了!”他震惊了,什么?“催菜”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意思??!!!
有大佬出来解惑:
催菜不一定是字面意思,要看当时的情况!
如果刚开席,还没什么菜,场面有点尴尬,那就是真的去催菜,更好的做法是:等着服务员端上第一道菜,再跟着回来。显得自己很尽心尽力。
如果酒席中间,菜挺多的,双方渐入佳境,老板说这句,估计是让你出去找地方玩玩,他们有私密话要说。
这么复杂的吗?那我的境界估计在:“老板敬酒我不喝,老板夹菜我转桌,老板拿麦我切歌,老板听牌我自摸”。
对于“不好好说话”的领导,我只想说:“说人话,老子只听得懂字面上的意思!不要搞什么中文翻译成中文!”大佬推荐我们看看《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这本书,充值下智商。
作者是布莱恩·格里瑟姆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技巧领域的资深导师。著有多本畅销作品,包括《如何写好论文》《教授都在用的思考术》等,广受求职者和职场人士的喜爱。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主要教人如何敏捷思考。
敏捷思考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思考、创新思考、做好决策。
这三点都学会了,自然会变成更聪明的人。
概念思考教会我们面对类似“不说人话”的场景,怎么直接抓住重点。不管你怎么伪装,我一眼看透本质。
创新思考可以直接创造财富。比如:把手机升级成智能手机;把互联网和个人结合的产品(国外的脸书,国内的微博等);把大数据和互联网结合(精准推送等)。
拥有“做好决策”这项能力,绝对能过好这一生。我们身边到处都是选择大于努力的例子。
我们今天就先拿初阶“概念思考"来说说。
“概念思考"有四个实用步骤:
1、列出所有的事实
2、进行推论,建立联系
把列出的事实进行分析,找到明显存在矛盾的事物和互为支持的事物。
3、假设/创造新概念
得到一个推论。
4、检验
验证自己的推论。
套入“催菜”一事:
事情如果是宴请刚开始,确实没上什么菜,老板和客户还在暖场,这时候,事实跟老板让“催菜”是互相支持的,推论是真的要去催菜。
如果宴席过半,桌上菜挺多,大家吃吃喝喝正开心,或者菜其实已经齐了,客户和老板进入一种“哥两好”的状态,话题开始私密起来。这时候老板让陪同“催菜”,是互相矛盾的。这个时候推论,可能只是他们要说悄悄话。
推论出来了,还得检验。比如,跟老板说:“这家催菜得有人在那守着才快,我就在那守着,盯着服务员端上来。”看老板的回复,就知道刚刚自己的推论对不对。
工作的事情,不开心了完全可以炒了老板。有些事情做错、猜错了,一辈子就搭进去了。比如,不小心投胎成为一枚皇子。
康熙的儿子多,个个优秀,所以上演了晚年“九子夺嫡”大戏。不少电视剧都拍了这段历史,男主通常是成功上位的四阿哥,男二就是最深情的八阿哥。作为康熙长子的大阿哥,为什么没什么戏份?因为他没有领会老爸康熙的真实用意,导致自己早早领了盒饭。四阿哥,当然是古代自带敏捷思考能力的男主。
我们来看看几个皇子在看穿老爸真实意图上面的表现:
太子被废,康熙给出的官方理由是: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全文划重点就是:太子对爸爸没有爱,对兄弟没有爱,太子结*,偷窥爸爸的隐私,感觉他要对爸爸下手!
废太子一事,对康熙本人的打击也非常大,《清史稿》描述当时情景“上且谕且泣,至於仆地”,“上既废太子,愤懑不已,六夕不安寝,召扈从诸臣涕泣言之,诸臣皆呜咽。”
大意就是:康熙宣读废除太子的诏书时,边读边哭,心力憔悴直接摔倒在地,后面几天,他非常郁闷,接连6个晚上都睡不着,大半夜叫小弟们来当“知心哥哥”。大臣们半夜被皇帝叫起来唠嗑,都陪着一起哭。
从康熙的举动可以得到几个事实:
康熙很爱太子;
康熙官宣废太子原因是:太子结*,让康熙没有安全感。康熙觉得太子要对自己下手。
互相矛盾的情况是:康熙对太子的态度。废太子,说明不喜。可是真废了,他又哭倒再地,几天睡不着觉。这些矛盾,其实是父子亲情和皇权的矛盾。
互为支持的情况是:在康熙眼里,太子对爸爸不好,对兄弟凉薄,有结*对付爸爸的嫌疑,所以他废了太子。这个说明最后康熙选择了安全感,权利,打击了让自己感觉到有威胁的人,哪怕是亲儿子。
这时初步的推论是:康熙最看重自己权利和人身安全,其次是孩子们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孩子们互相友爱。康熙喜欢的行为是,孩子们关心崇拜爸爸,兄弟和睦。不喜欢的行为是,儿子私下结*,儿子权利超出了爸爸的控制范围。
可惜大阿哥和八阿哥解读错了康熙的想法。大阿哥见到太子被废,积极找康熙说:“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既然废了太子,有个算命的说老八适合当太子,要不我替爸爸你杀了二弟吧!)康熙气到吐血,说大阿哥既凶残又愚蠢,直接圈禁,自此大阿哥领了盒饭。
大阿哥的做法,显然猜错了康熙的意思,他以为康熙想杀了废太子,只是怕名声不好,所以自告奋勇要杀弟弟,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
接着,群臣推举八阿哥为太子,又一次被康熙无情镇压,因为他们犯了另一个忌讳---结*,这让康熙感觉到自己权利的失控。
四阿哥的表现就非常出彩:最初,他是太子的“小跟班”,太子被废,他一直在帮太子说好话,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保持和八阿哥的友好关系,明面上不跟任何人结*,一副“孤臣”的做派,对老爸更是一脸崇拜,嘘寒问暖,没事儿表达下对爸爸的爱。
四阿哥果然是个手握剧本的男人,根据他的行为推断,他肯定是猜对了爸爸的心思。而后他和康熙的互动来看,康熙对他的行为一直给予正面反馈。同时,大阿哥和八阿哥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也印证了他对康熙心思判断正确。
四阿哥积极按康熙喜好打造人设,同时他的核心团队人数极少,各个都是以一顶十的高手,非常低调,刻意隐藏。这使得对手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而康熙也开始慢慢喜欢这个“淡泊名利”的儿子。
真正的智慧和处事经验,学好了能用一辈子。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能看穿别人真实意图的人,和只能看到表面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就是教我们怎么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进而学会创新思考,最后在人生大事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书中讲述的是抽象概念,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人类的大脑喜欢具体的事物、喜欢听故事,讨厌抽象、需要理解和思考的东西。正如刷视频、追剧、看爽文是身心愉快的;读《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是需要反复阅读,自己总结书中精华并且在生活中运用的。但是挑战难的事情,往往会有超乎寻常的回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