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昆,男,汉族,中共*员,年4月出生,辽宁旅顺人,现任第80集团*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年、年两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以自身过硬素质,展示中国*人的铁血担当,赢得联马团和异国维和部队的一致好评。他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爱*精武标兵”、“陆*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人标兵”、原沈阳*区“学雷锋标兵”,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两次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非洲,马里。
这是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贫困和疾病笼罩着这片被战火焦灼的土地。宗教和种族冲突严重,极端主义盛行,这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就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头戴蓝盔的中国维和部队,用生命和勇气,在战火中铸就了一道守护安全的血肉长城,诠释了铁肩道义的大国担当。
在这群蓝盔战士中,来自第80集团*某合成旅的旅长李庆昆曾于年、年两次受命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先后任警卫分队快反中队副中队长、中队长。在万里之外危机四伏的异国他乡,李庆昆和战友们直面生死考验,用忠诚和热血践行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铮铮誓言,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蓝盔丹心铸和平,仗剑止戈扬*威。在马里维和的多个紧张的日日夜夜中,有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备,也有弹片横飞的惊险瞬间;有冲锋陷阵的战场记忆,也有激动荣耀的授勋时刻。对于李庆昆来说,不管哪一个时刻,他都牢记着一名中国*人的使命,诠释着大国战士的担当。
戴满*功章的李庆昆敬礼。张永进摄
14年从*路
17处伤疤磨硬汉
“狙击组,占领高地,掩护全队行动;火力组,守住撤离路线和压制敌火力;突击组,摧毁敌指挥中心和搜缴敌情报;指挥组,实施埋伏和布控,抓捕敌指挥员!”
草枯鹰眼疾,沙场秋点兵。敌后侦察训练正在进行,李庆昆身背野营装具,迅速通过简易沙盘部署作战行动命令。在李庆昆的指挥下,队员们利用地形的掩护,迅速越过铁丝网、高空组合器具以及独木桥等障碍物,打赢了艰苦战役……
这是李庆昆日常训练中的一幕。从*14年,李庆昆历经苦与累的磨砺、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身上留下大大小小17处伤疤。在他看来,每一处伤疤都是成长的印记,都是*人最美的勋章。年,李庆昆参加全*特种部队比武,夺得3金1银1铜、个人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年,李庆昆作为*队英模代表,受邀参加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
就是这样一名练攀登如猿跃,翻障碍似轻燕的*中勇士,谁想到他曾是一个多斤重的“大胖墩”!
时间追溯到5年12月,年满18周岁的李庆昆参*入伍。“墨迹啥,谁要谁领走!”分兵时,时任团里的*务股参谋急眼了。几名新训骨干上下打量着把*装撑得圆咕隆咚的李庆昆,个个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最终只能以“抓阄”决定。
那一夜,李庆昆哭了。躺在床上,他辗转反侧,忘不了临行前老师同学们的期盼、父母亲友们的叮嘱,但又一想:“当兵就是来蜕变的!”在反复的思想博弈中,他下定了迎头赶上的决心。
然而,新兵入营后的第一阶段考核,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跑步倒数第一、单杠一练习一个没拉上去、俯卧撑不及格……
“同样都是新兵,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李庆昆暗暗地和自己较起了劲儿。
越野训练,他每天早晨坚持第一个起床长跑,身背装具,腿绑沙袋,一趟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臂力训练,他在单杠上一练就是上百次,手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一层,血泡破了结痂,再破再结痂。
千锤百炼出硬功。新兵下连时,李庆昆硬是减掉了45斤,最终以体能全优的成绩成为各连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下到老兵班不到俩月,李庆昆被推荐参加原沈阳*区组织的特战比武竞赛。不负众望,他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刷新了列兵参加比武的多项纪录,最终拿到了原沈阳*区“特战精兵”认证书。
打赢的本领越练越强,逐梦的脚步越走越远。7月的朱日和某综合训练基地,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滚滚热浪让人窒息。李庆昆的名字闪耀在“砺刃—”全*特种兵大比武的名单中。
“*人的字典里没有第二!”这是李庆昆的目标。然而,就在适应场地的前一天,李庆昆突发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折腾了一晚上,整个人瘦了一圈。“庆昆,不行就放弃吧,身体要紧,以后还有机会!”看着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李庆昆,同组的队员们都心疼地劝说着。“不行,我必须去,这次适应场地的机会太难得了!”李庆昆咬紧牙关道。
适应场地的演练如期进行。李庆昆随同组参赛队员相继完成了应用攀登、武装6公里越障越野、特种射击等在内的10个课目。最后,李庆昆因体力透支,晕倒在终点上。
弓劲者,箭必远。通过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和无法想象的苦练,李庆昆被确定为“上场队员”。在最终的比武中,他和队友们全力拼搏,一举夺得3金1银1铜的骄人战绩,综合成绩第一。为此,李庆昆荣立了一等功。
李庆昆张永进摄
铁血铸就“战狼”。6年,李庆昆参加原沈阳*区的“特战精兵”认证,不慎从12米高的悬崖跌落,昏迷不醒,后脑和背部流出的鲜血浸透了迷彩服。
彼时,所有人都觉得李庆昆肯定无法继续此次特战之旅。没想到,李庆昆创造了奇迹——医院休养5天,便重新站在训练场上,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身体伤痛和超高强度训练考核。37天后,以列兵身份通过“特战精兵”认证。
“苦水的喂养、汗水的浸泡、血水的洗礼就是我成长进步的最佳底料。”李庆昆如是说。直面生死
展示大国“铁肩膀”飞舞的蝙蝠和乱窜的蜥蜴随处可见;夜里蚊虫肆虐,每个被叮咬过的人都伴随着感染病*的风险……
年7月,李庆昆作为警卫分队快反中队副中队长光荣地成为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的官兵之一。同年12月,到达任务区后,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不少官兵身体出现异常,不同程度地鼻子出血,手脚干裂。
“就是把牙咬碎了,也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营区固防任务!”然而,由于大强度超负荷连续工作,加之在近50℃高温下作业,李庆昆感染了当地的疟疾,身体一度虚脱。医生和战友们劝他休息休息,可他吃上几片药后,又跑回到工地上。
最终,经过20天的昼夜奋战,首批中国维和警卫分队建成了住宿、水电、医疗、洗浴为一体的联马团的“样板营区”,并设有21处阻绝防御设施。在检查验收中,时任战区司令官竖着大拇指连声称赞:“这就是大国*队的标准,这就是‘中国速度’!”
连续作战彰显中国*人过硬作风,如山使命绷紧每名维和官兵的神经。
年12月,西非马里的一天深夜。
冷风嗖嗖,夜色凝固在撒哈拉沙漠之上,深邃夜空下的星光扫视着加奥任务区。
“两名身份不明人员从距离营门西侧约50米处蹿入营区,现去向不明,命你中队迅速查明情况!”受领任务后,李庆昆与6名特战队员编成战斗小组,携带新型夜视器材消失在夜色里。
根据脚印判别去向、分析可能藏匿地点、部署驱散抓捕计划……李庆昆透过微乎其微、稍纵即逝的异常征候,准确侦察出两名不明身份人员的具体位置,在确定是当地群众身份后,拉枪机示警,妥善处置了情况。
耳边夜风呼啸,脚下积沙裹步。随后,李庆昆和小组人员又对营区周边进行严密搜查,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才返回营区。
在马里维和,像这种应急处突情况随时出现,如何有效震慑反*府叛*,成为我国维和部队攻坚克难的重大课题。
年5月,马里*府*与反*府*激烈交战,仅仅两天时间,战火便从公里外的基达尔烧到了距加奥任务区仅14公里的地区。面对险情陡升的局势,我国维和部队指挥部决定在距叛*8公里处展开一场实弹战术演习,并邀请当地*府和友*代表参加。
“谁来打响‘第一枪’?”演习前一天,指挥长向全队抛出“橄榄枝”。瞬间,会场人员面面相觑,一片沉寂。
这并非是一次普通的实弹射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第一枪”意味着什么:打好了,扬我国威、震慑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不好,有损尊严、长敌气焰,局势或陡然突变。
“报告!”片刻过后,李庆昆站了起来,声如洪钟地说:“我来!”
那一刻,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李庆昆的身上。第二天,狂风呼啸,沙浪扑面,演习准时开始。许多人心里打鼓,许多人快被风沙淹没,许多人想到了李庆昆。
像往常一样,李庆昆沉着地做着跃进、据枪、瞄准、预压等一系列动作,狂风仍在耳边嘶吼,远方目标忽隐忽现……“砰!”就在所有人心要提到嗓子眼时,一声枪响划破天际,米外的目标应声爆裂。
李庆昆在侦察指挥车中与参谋一起研究作战方案。张永进摄
随后,战友们相继用步枪、班用机枪、狙击步枪、高射机枪射击,各种武器喷吐着火舌,发出一声声刺破长空的枪响,向世人宣示着中国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看到这场景,远在几百米外的十余辆皮卡车相继离开。俩小时后,武装冲突各方在距离营区10公里的地方划定了“停火线”。
这一枪,是我*赴马里维和的第一枪,打出了国威*威,有力震慑了武装冲突人员,为联马团调停交战双方、划定“停火线”立下头功。
年5月16日,再次踏上西非马里的土地已是5年后了。李庆昆第二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这次他担任的是警卫分队快反中队中队长。
在到达加奥任务区后,在蓝天的掩映下,维和官兵第一眼便看到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李庆昆朝着国旗的方向,自发地敬了一个标准的*礼。
年8月马里总统大选,当地安全形势空前紧张。这期间,3名联合国雇员被恐怖分子开枪打伤,流血过多,生命垂危,医院求救。
由于血源不足,李庆昆受领赴机场取血的任务。车辆驶出营区不久,便遇到了两辆武装皮卡车拦路。“这是通往机场的唯一道路。”见状,李庆昆下车与对方交涉,然而迎接他的是几支黑洞洞的枪口。
“我们是中国*人!”李庆昆坚定地说。这时,一名没有任何派别标识的武装人员手指着插在车外的国旗与其他成员耳语过后,一瞬间,几名武装人员示意放行,一路上,共有3处检查站,都顺利放行。】
走过硝烟方知和平可贵,走出国门更觉祖国伟大。事后,李庆昆和战友们凝望着车上的那面五星红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枪声中入睡,在炮声中惊醒。”这是李庆昆回忆两次维和之旅的真实感受。
展我*人风采,扬我大国*威。两次执行维和任务,李庆昆作为指挥员始终战斗在最前沿、最危险的岗位,先后带队执行应对游行冲击、路边炸弹袭击、护送联合国官员等任务余次,每一次他都是乘坐第一车,站在第一排,负责最危险的方向。
今年5月底,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官兵凯旋归国前,联马团总司令丹尼斯吉伦斯坡中将紧紧握住李庆昆的手动情地说:“中国*人的职业作风和*事素养令人钦佩,我为中国维和部队的专业性和工作标准感到自豪,你是我见过最厉害的中国*人!”最后一瓶水留给贫困儿童构建和平友谊桥“后撤米,做好战斗准备!”年4月,在马里的一次护送任务中,李庆昆突然发现预设标识发生改变,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远方道路有人为处理痕迹、两侧的房屋也发生了细微改变……丰富的处突经验告诉李庆昆,这段路危机四伏。随后,他将情况上报指挥部,并按预案变更路线。
第二天,通报传来:马里*府*和法*在附近路段遭遇路边炸弹袭击,造成1死3伤。
在马里,维和官兵几乎每天都要经历这样的紧急情况。但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死考验,李庆昆都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作为维和*人,必须履行好和平使命,传播好和平友谊。
在合成营演练中,李庆昆与骨干一起研究作战方案。张永进摄
一天中午,李庆昆带队执行护卫任务。准备返营时,遇见一名衣衫褴褛的当地妇女,推着一辆破旧手推车走了过来。
由于路面不平,这名妇女不小心跌倒了,推车里面的东西散落了一地。
因为身体有伤行动不便,这名妇女向在附近执勤的某国哨兵求助。但看见这名妇女蓬头垢面,哨兵怀疑她携有传染病病*,便对其进行驱离。
“出国维和,我代表的就是中国!”见此情形,李庆昆冒着被感染疾病的风险,走过去帮助这名妇女扶起推车,捡起地上的物品。
事后,这名妇女对李庆昆充满了感激,还用蹩脚的中文说了句:“谢谢”。旁边也有不少民众向李庆昆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人是真正为维护和平而来。”
因为多年战乱,基础设施落后,马里街头上像这样需要帮助、救助的贫苦民众屡见不鲜,甚至连维和部队也面临着饮用水缺乏、医疗力量不足等难题。
年7月,正值马里热季,由于水资源匮乏,*府不得不停止向营区供水,各维和分队只能驱车前往10公里外的尼日尔河取水。一次,李庆昆所在的快反中队担负取水任务,每人限量携带两瓶饮用水。
在执行任务途中,一群当地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蜂拥而至索要食物和水。当时临近中午,气温高达近50度,饮用水也所剩无几。李庆昆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一瓶水递给了又矮又瘦的一个孩子。
“队长,这可是你最后一瓶水了,天这么热,咱们至少还得1个多小时才能返营”。战士小邓见状立即跑过去拉了拉李庆昆的袖子。
但李庆昆笑着摆了摆手,表示自己已喝了一瓶,不要紧。
收拢编队时,战士小邓给同车战友讲起刚刚队长送水的事,战士赵冰峰听后惊叹道:“之前,李队长看我出汗多给了我1瓶,刚才又给了孩子1瓶,这一上午,队长是滴水未进啊!”
救人于危难中,解困在紧要处。一次检查岗哨,李庆昆发现当地孩子经常偷偷穿越警戒区到哨位附近玩耍或索要食物,有的战士因为担心执勤有闪失而进行生硬严厉的驱离。李庆昆见状,当面对这名战士的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大队*委汇报了这一情况。在他的建议下,中国警卫分队改用“Arrêtes,tudoisalleràl’école!”(法语译文为:停,请你去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劝阻。
然而,一句喊话并不能改变孩子们四处流浪的现实。李庆昆在征得大队领导同意后,与翻译官一同努力,最终成功邀请到联马团东战区民事部门出面,协调当地*府教育机构帮助这些孩子入学。为了表达诚意,李庆昆还带领官兵们向当地学校捐赠了大批学习和生活用品。
经过多方努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可仍有少数居民不相信会得到维和部队帮助,不支持子女入学。但是,李庆昆和战友们并没有放弃,他利用带队外出执行巡逻护送等任务时机,冒着危险深入村落,登门拜访当地最有威望的族长,诚恳地将打包好的学习用品送到族长手里,并委托其帮忙转交给需要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入学。当地很多民众一见到李庆昆都称赞:“LesChinoissontbien!”(法语译文为:中国人很好!)
出国维和期间,李庆昆始终是这样以心换心、帮困解难。为此,他结识了很多“非洲朋友”,与大家共同构筑起一座和平友谊桥梁。
年8月11日,正在河边警戒的李庆昆通过手持机接到了战区通报:一辆丢失的白色皮卡疑似被改装为汽车炸弹,要求各在外执行任务分队高度警惕。
李庆昆在深入居民区调查情况时,当地民众把他当做朋友对待,积极提供线索,表示有相似的车辆在附近公路出现过。这让李庆昆瞬间警觉起来,他毫不犹豫地调整车队原地警戒,并向大队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随后,在指挥部协调下,战区派出武装直升机进行侦察,果然在路旁的居民院落内发现了疑似车辆,并对其进行了驱离。
确认安全后,李庆昆带领车队立刻返营,他将情况如实向大队领导做了汇报,“此次能成功够避开险情,离不开那几个‘非洲朋友’的热心帮助”。
维和蓝映照中国红。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李庆昆争做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使者,用心擦亮中国*人名片。
李庆昆敬礼。张永进摄
维和在天涯,心中更想家。两枚厚重的“和平荣誉勋章”里,有家人一半的功劳。记得第一次出国维和前夕,母亲突发脑梗住院,我心急如焚地请假回家探望。母亲强撑着从病床上坐了起来,伏在我耳边颤微微地说:“庆昆,放心去吧,在外注意安全!”第二次出国维和,接到命令时,妻子已怀孕7个多月;出征那天,儿子刚出生17天。怀着对妻儿的深深愧疚和眷恋,我再次戴上蓝盔,奔赴马里。维和的日子漫长而艰险,任务间隙,在西非的月光下,我拿出手机,对着妻儿送上我的问候。男儿岂无泪,使命重如山,我在心中默默地念叨,待到胜利凯旋日,正是返家报喜时!
……
三*列阵铁甲鸣,维和方阵展英姿。在今年阅兵仪式上,头戴蓝色贝雷帽、胸佩蓝色丝巾的维和部队方队,作为最后一支徒步方队经过天安门,首次在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看到这一令人振奋的电视画面后,李庆昆顿感“心跳加速”。
“尽管我没在现场,但*和人民给了维和官兵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非常自豪!”在观看完阅兵仪式后,李庆昆第一个站出来发言:“将来如果有机会,我愿重返非洲,再去马里,代表祖国出征,为和平而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