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Web3.0的话题,这是关于构建Web3.0这个大世界的项目分析第二篇。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弄清楚了Web3.0的本质是实现用户对个人数据,身份,资产等价值的自我控制权,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世界的价值互联。
这里面有两个要点:一是个人(其实也包括事,物等,这一点以后会写文章进行分析)对自我价值和权利的自主权;另一个是对这些有自主权的个人或者事,物的价值在全世界范围,不需要信任(也就是点对点)的互联和流通。
而前面的一点是后面那个点的基础,只有当所有代表价值的东西都有合法的归属并且能够自己做主进行处理的时候,它们才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点对点地互联互通。
如果把现实世界拿来做个比喻,可以理解为全世界的每个人之间,每件物体或者每个程序之间都可以进行两两之间的沟通和价值交易,这种沟通和交易是可以自然地跨链国界,语言,货币,时间和语言等等障碍。
要实现这样的互通和交易,其实有非常多的隐含条件。
比如首先需要有价值的来源,也就是价值怎么才能创造出来,用什么做驱动,用什么做载体,谁来创造,创造出来又该怎么存储,怎么分配等等都是价值交换的前提。
然后光有了价值还不行,还需要为不同价值的交换提供互换标准,工具,以及如何把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创造的不同价值连接起来。
关于价值如何创造出来的问题其实就是在现实中为我们提供工作机会的公司,组织,行业,产业,职业,以及为我们每个人的创造力发挥提供舞台的各种APP,应用程序,软硬件设施,工具等等。
而价值交换如何实现的问题主要就是标准和连接的问题,具体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不同行业,组织,国家,或者不同软件,工具等如何实现沟通的问题。在实物的世界这种连接的前提就是语言的通畅,道路的修建,渠道的打通,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就是各种软硬件沟通的标准,协议,接口等等。
这个目标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无论道路和渠道多么畅通,也无论创造的价值有多么大,这种互联互通都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实现个人之间的两两互通,因为要跨越国界是第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其实,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甚至是同一个公司,这种点对点的的交易也只限于实物交易,而且必须在认识的人之间,不可能大范围地展开。
在如今的数字世界中,其实也需要借助中心化的机构或者第三方才能实现,主要原因是点与点之间的信任无法天然达成。
通过前面几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Web3.0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是依靠区块链的各种技术。特别是去中心化的各种技术实现了去信任,传输过程的隐私和安全,以及为不同价值之间的度量和计价提供了通证的工具。
而我们前一篇关于Web3.0项目的文章,分析的是在这个世界的互联互通中起作语言翻译官作用的Nervos。因为在密码学原语设计上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Nervos不但能够顺畅地连接不同区块链之间的语言沟通,同样也能连接区块链与传统互联网之间的语言沟通,并用互联网的语言把互联网的用户引入到区块链世界中来。
可以说Nervos提供的是Web3.0大目标下第一个基础设施服务,侧重于语言沟通和降低用户的进入和使用门槛。
今天要来分析Web3.0大目标的另一个范围更广的基础设施服务。
在上面用现实世界举例来说明Web3.0的价值如何进行创造和互通,其实还可以再往更深层次来分解。
我们的公司,组织,行业,产业等都不是一个虚的概念,而是存在于真实空间中的一些实体。这里就涉及到这些东西该安放在哪里,以及如何构建的问题。
这就是城市的建设,地基的修筑等等更加基础和底层的问题。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在Web3.0的世界中能够承担这样一个功能的项目。
它就是波卡:Polkadot。
波卡的目标可以理解成是要修建一个连接整个区块链世界的巨大地基,所以用修建一个城市的地基和基础框架可能还不足以概括波卡的野心。可能它想要实现的是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大洲,把这样巨大范围内的不同组织,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项目等等容纳到自己的版图规划之中。
这种容纳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是让这些组织或者说行业,项目等就在波卡自己的地基上搭建建筑,招揽商家,建设生态,并且用波卡提供的建筑工具和标准;
第二种也是在波卡的地基上搭建,但是不一定要使用波卡提供的建筑工具和标准,你可以自己携带工具,用自己的标准;
第三种是不在波卡的地基上搭建,是通过人家自己的地基修起来一些建筑也好,项目也好,行业和产业也好,甚至是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地区,另一个国家也好,波卡照样可以找到方法跟他们进行相容和互通。
从波卡的最大目标来看,其实它要做的是整个区块链世界,甚至可以说整个Web3.0世界的地基层面的基础设施。
而我们更多地把波卡理解成了一个跨链项目。
从本质上来说,跨链只是实现Web3.0世界基础设施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它的作用主要是连接这个世界中不同的链之间的沟通。而波卡的整个构想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基础的提供,或者说新一代Web构建和沟通的标准的建立。
而波卡实现这个愿景或者说构想的工具主要有这样几种:中继链,平行链,转接桥和Substract。
1.中继链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波卡整个系统的总指挥部,相当于以太坊的信标链。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整个系统的安全,信任,还要负责为其他所有连接到波卡系统的区块链提供对区块和交易的最终确认。
但是它并不负责具体业务的处理和计算,这些都会交给它容纳的各种不同的区块链。
2.Substract就是波卡提供给其他区块链搭建建筑用的工具,它的主要特征是模块化和定制化。相当于一个装有各种标准化的材料和配件的仓库,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材料和配件,然后组装符合自己要求的建筑。
那么不同行业,不同要求的区块链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Substract的模块仓库中选择,然后组装起来成为符合自己要求的区块链。
这就是波卡的一键发链功能,用这种方式建起来的区块链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用途和目标,可以说波卡这个功能要实现的不仅仅是快速发链,也包括专链专用。
当然了,如果你对Substract提供的工具都看不上,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工具在波卡的地基上来搭建区块链,甚至可以使用与波卡不同的共识机制。
3.平行链:以上两种方式搭建起来的区块链都是基于波卡的地基,或者说区块链底层框架,都被称为平行链。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与波卡有着相同架构的链,也就是同构区块链。
这些平行链之间的互相沟通是通过一个叫做XCMP的跨链协议来进行,平行链上可以运行不同的智能合约,商业应用等等。平行链处理的交易,创建的区块需要发到中继链去进行共识,验证和确认,当然也是由中继链提供安全和信任。
4.转接桥:上面提到的工具已经讲完了三个,还剩一个转接桥。它的作用是连接不基于波卡的地基搭建起来的区块链,或者说外部区块链,专业一点叫异构区块链。
比如如果波卡要连接以太坊,比特币,Nervos,Cosmos,EOS等区块链,就需要使用转接桥。目前波卡上已经建立了链接到比特币的转接桥PolkaBTC。
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来比较一下波卡和以太坊的一些主要区别。
1.波卡系统中可以容纳不同架构的区块链,因此它的设计天然就带有跨链功能,可以主动实现与任何区块链的互操作性。
而以太坊的系统没有跨链功能,因为它的设计中就没有兼容异构区块链的功能。如果要跨链,只能通过其他项目或者第三方开发链接以太坊和其他区块链的桥。比如现在已经实现了很多种类通往比特币的桥,很多其他项目也都在修建通往以太坊的桥。
2.以太坊是一个为智能合约和DAPP提供框架和底层设施的区块链,相当于一个操作系统这样的平台。
而波卡是为不同区块链提供框架和底层设施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和DAPP是在波卡系统中的区块链上来建立。可以理解波卡的构想不仅要容纳不同的区块链,甚至是要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比如以太坊,EOS)。如果说以太坊是操作系统,可能波卡就相当于一台电脑的概念。
3.波卡可以实现系统中不同区块链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目的,也就是专链专用,甚至是一人一链(如果不考虑可扩展性的限制)。
而以太坊中没有区分目的和用途,所有不同种类的项目都建设在同一条链上。可能这也是因为以太坊的设计是为智能合约和应用提供基础,1.0时代的以太坊上面都是智能合约和DAPP而已。不过现在以太坊想要采用的二层网络,有可能能够实现为不同链区分用途。
波卡和以太坊的设计有这些比较底层的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类似的设计。
1.波卡的平行链其实就跟以太坊2.0中的分片理念差不多。都是属于与主链同构的区块链,目的都是把商业的具体实现从主链上拆出来,以实现性能和扩展性的提升。
2.分片链都是由主链提供安全,信任的和最终确认。以太坊的主链是信标链,波卡的主链是中继链。
从对他们的异同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波卡的整体愿景比以太坊要宏大得多,它的版图中不仅有自己系统中长出来的链,也将以太坊,比特币,Cosmos,Nervos,EOS,波场,BSC以及所有其他区块链,包括生态都囊括进来了。
肖风博士在Web3.0大会上说,波卡是为整个商业世界提供基础设施的区块链框架,波卡自己的说法是不设限的区块链网络。
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看到波卡在连通传统互联网世界上有什么设计和功能。我们知道Web3.0的范围不会仅仅局限在区块链这个领域,更大的世界是在隔壁的那个互联网。
期待波卡不仅仅为区块链世界修建地基和道路,而是成为整个Web3.0世界的地基和道路修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