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TUhjnbcbe - 2022/12/8 0:07:00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本报记者谢静翔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班子”:退休干部、医院护士、幼儿园老师、自由职业者……他们硬是咬牙坚持了2个多月,不仅把粤曲音乐剧《大安印记》搬上了全国舞台,而且于年3月7日把“戏剧中国”线上优秀剧目的殊荣收入囊中。贵港市平南县选送的粤曲音乐剧《大安印记》是参赛作品中唯一的消防题材作品,也是广西唯一获奖作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国家一级编剧和导演的马瑜萍对这部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安印记》“一演成名”背后的故事,自然要从马瑜萍开始。


  “大板牙”导演马瑜萍


  “哈哈哈,采访?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又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马瑜萍是国家艺术基金音乐剧编剧,为人爽快,特别有亲和力。一听说记者要采访她,习惯性地露出了“大板牙”。


  “马导,您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创作这部剧呢?”记者把问题一抛出,马瑜萍快人快语:“其实,创作《大安印记》并不是一时性起,而是经过了两三年沉淀后逐渐成熟的。我写《大安往事》就是以国家级‘非遗’——大安校水柜习俗为素材。故事讲述的是清朝时的一场火灾让大安人民痛定思痛,于是,他们购买进口水柜、开展例行消防演练,让消防节成为传统代代传承。水柜成了当地平安的象征,守护它也成了每一个大安人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从清末民初革命先驱的救亡图存,再到红色*权建立……大安人的福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五个平南人。”马瑜萍顿了顿,“所以,《大安往事》看起来讲述的是一些渐行渐远的往事,其实传递的是一种乡情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但是,如何把这个故事搬到舞台上,当时我还没有想好。”


  “龚州艺术团的成员除了两个专业院团退休的,其余的都是非专业出身,被大家调侃为‘草根班子’,您怎么看?”记者很好奇,《大安印记》的演员竟然95%以上不是专业出身,而马导又是怎么做到的?马瑜萍又露出了“大板牙”:“《大安印记》是以我三年前创作的《大安往事》为模本的。剧本完成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团队。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卢团长,认识了龚州艺术团这群非常热爱艺术的老艺术家们,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很好地去完成这个作品。我们这次‘*’了一把,从现在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赢了。”


  谈到执导《大安印记》遇到的困难时,马瑜萍又习惯性地露出了“大板牙”:“困难非常多,除了刚才说到的演员问题,还有资金问题。因为缺乏资金,排练一度搁浅,我们很多舞台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后来,平南县委、县*府及时给予了我们资金支持,使这个音乐剧可以继续排下去。”


  马瑜萍告诉记者,《大安印记》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无论是音乐风格、故事情节、表演设计还是舞美格调,都有着极其浓郁的岭南风格。最成功的就是用大安人去演绎大安故事,乡土的气息印记在他们的生命里,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可以说,他们不是在演,而是在展示大安人的生活面貌和精气神。


  “硬核”团长卢广华


  “资金不到位,演员不固定,正值疫情期间,最多时有50人参与排练,但凡想要停下来,几十双眼睛全看过来,你说难不难?”平南县龚州艺术团团长卢广华是出了名的“硬核”团长。当记者问他带团队参演《大安印记》遇到哪些困难时,卢广华一语中的。


  熟悉卢广华的人都知道,他是“刀子嘴豆腐心”。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南人,他骨子里流淌的是对平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使命感。这份使命感也促成了他和马瑜萍的“不谋而合”。平南大安粤剧是自治区级“非遗”,粤语是平南人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大安印记》无论是粤曲唱念的声腔,还是展现的形式,都极具地方特色,保留着传统农耕社会独特的文化韵味。况且,用粤曲音乐剧的形式演绎大安校水柜习俗,是以“非遗”展现“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情怀、一种担当,更是对粤曲的传承和创新,对保护岭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平南作为粤曲之乡和中国诗词之乡,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言而喻。


  卢广华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深深感染并打动了马瑜萍。马瑜萍告诉记者,粤曲音乐剧《大安印记》在创作之初,推动广西民族风情和岭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就是整个创作团队的审美共识和创作初心。主创团队经过多次采风,契合到大安的整个文化氛围,一致认同要用粤曲作为全剧的基底,用大安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形式还原大安百年的沧桑变化。


  卢广华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年春节收假第一天,他径直走进平南县委宣传部部长办公室,毛遂自荐:“我们龚州艺术团有11名共产*员,大家有一个心愿,要打造一台‘大戏’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于是《大安印记》紧急上马。接着,卢广华又请来了热心编剧马瑜萍,同时解决了导演和作曲问题。


  让卢广华坚持下来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团人心齐。一开始,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后来发现无论下乡路途有多远,大家多么疲惫,只要一到舞台上,个个生龙活虎。即便困难重重,但《大安印记》筹资时,大家还是积极响应,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割舍不了浓浓的乡土文艺情结。这是一群业余爱好者对舞台的热情和执着,作为团长的他,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零基础”的“安仔”和“石斛”


  相信看过《大安印记》的人,一定会对男一号“安仔”和女一号“石斛”印象深刻。两位演员无论是唱词、唱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代入感很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都是第一次担任主角,且粤曲舞台表演经验是“零基础”。但就是这样的两位演员,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男一号“安仔”叫黎佳辉,是大安高中音乐老师。他告诉记者,当接到要在《大安印记》担任男一号的角色时,他在激动的同时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要过语言关。比如,“苏记行”的“苏”,粤语是(suo),不是普通话的(su)。就一个字,他总是咬不准。于是一遍两遍三遍……练到他的舌头都打结了,他向记者吐槽:“一个‘苏’字起码练了三四百遍,舌头都硬了。”


  与“安仔”搭戏的女一号“石斛”对此感同身受。“石斛”叫覃宝如,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她告诉记者,接到女一号的角色后,她诚惶诚恐,生怕自己演不好。因为演女一号对表演、唱腔、走台位等综合要求比较高,而她没有一点基础。


  马瑜萍导演的热情,卢广华团长的坚持,国家二级演员、执行导演*新兰的专业指导……看到大家都在默默付出,“石斛”想要打退堂鼓的想法始终没有说出口。既然作出了选择,便注定要风雨兼程。“石斛”每天早上6点起来吊嗓子、学舞蹈、学声乐,风雨无阻。“石斛”说:“最难的是第二场,要边唱主题曲边走位,还要融入剧中角色。往往唱着唱着,要么感情没融进去,要么走位走错了。”


  “安仔”和“石斛”都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唯有一遍遍地练习。在专家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终于慢慢融入了角色。


  “及时雨”消防战斗员


  “大安校水柜习俗就是反映消防员灭火的,作为消防战斗员,参演《大安印记》,我们责无旁贷。”平南县消防救援大队龚州消防救援站指导员马晓荣说。记者问他,用粤曲的形式呈现大安校水柜习俗,对普及消防知识有什么作用?马晓荣说:“平时我们都会以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大安印记》以粤曲音乐剧的形式讲述消防故事,更能扩大消防知识普及面,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安全意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我们都会参与大安校水柜的演习活动,这份精神已经深入到我们消防救援人员的心里。”


  马晓荣对剧组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当听说剧组缺临时演员时,他立刻组织了20多名消防战斗员参与演出。“小黑”就是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员。“小黑”叫卢达华,他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是“*子”的翻译官。为了把这个角色演好,“小黑”经常揣摩,就连训练的间隙也和队友们一起排练。而且总喜欢问大家,演得怎么样?久而久之,队友们都调侃说他“着魔”了。到后来,有队友说“看到你演*子都讨厌你了”时,他就觉得,这个角色他算是演到位了。


  家丁、救火员、菜贩、乞丐……在剧中客串了五六个角色的消防战斗员黎自强也值得一提。在这么多的角色中轮流转换,需要具备临场发挥的能力。他说:“我对救火者的角色印象最深刻,因为我本身就是消防战斗员,演的就是我平时的工作,所以演起来得心应手。”


  人心齐泰山移


  让剧组演员们佩服的是,在排练过程中,只要有消防警报声,“小黑”和黎自强都会条件反射般从排练现场冲出来,一上消防车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从剧本、曲子、台词、练习唱、背台词,到走位、连排、彩排、细磨,到后面还要不断打磨、不断修改和提升,粤曲专业出身的*新兰,也同样为《大安印记》奔波着、付出着。


  马瑜萍告诉记者,《大安印记》的50多名演员中,还有很多很好的典型,比如饰演发糕嫂的退休干部王庆兰;又比如饰演说书人、现年77岁的老*员宋仁和……他们的敬业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样令人钦佩。创作时间历时3年,集中排练2个多月,一个“草根班子”硬是一路过关斩将,收获了累累硕果。


  平南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谭明华认为,粤曲音乐剧《大安印记》的打造和上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大安校水柜这一习俗,使至今已有年历史的大安校水柜习俗得到很好的传承,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平南红色历史、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平南打造旅游名片、促进文旅振兴和全域旅游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这是平南县文化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成就,将激励更多民间艺术团体和各行各业艺术人才的创作激情和信心。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二级编剧廖艺力以《寻找戏剧与群众的交集——从粤曲音乐剧看戏剧的群众属性》为题撰写论文。他认为,《大安印记》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要从戏里戏外都寻找与群众的最大交集,这是戏剧的出路和前途。廖艺力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这部剧所有人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也是这部剧成功的奥秘所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