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天和你一起分享好听、好看的童书
文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最近很多地方的孩子又开始网课了。
居家学习,妈妈们说的最多的一话就是:网课效果太差了。
有妈妈留言给我说:自己快崩溃了。因为每天不但要陪网课,陪完还要给孩子再讲一遍,讲完了,孩子做题还会错很多……
这个妈妈问我有没有什么高效的学习法或听课法?
今天就想给大家分享下我和女儿常用的“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是怎么来的?
费曼学习法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它被公认为世界顶级学习法、最强终极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灵感来源,是一个叫理查德·费曼的美籍犹太人。
理查德·费曼
年,费曼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做制服买卖的,十分喜爱孩子。
小时候,父亲总是把他抱在怀里,让他坐在自己腿上,给他讲家里的一本《大英百科全书》。
读到恐龙的部分,父亲会指着书念给小费曼听:这只恐龙25英尺高,脑袋6英尺宽。
25英尺高,6英尺宽,到底有多高多大呢?这些概念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太宽泛了。
孩子们从字面意思,只能知道这“很大很高”,可再具体点,就理解不了了。
如果费曼的父亲给他读完,直接就进入下一章、下一页,可能就没有费曼学习法了。
但费曼的父亲很敏锐地察觉到,这么小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这些概念。
所以,每当读到他觉得费曼不能理解的地方,就会停下来说:
我们来弄清这句话的意思。假如这只恐龙站在我们的院子里,它可以把头伸进楼上的窗户,但又不能完全伸进来,因为它的头比窗户稍大一点,如果伸进来,就会破坏我们的窗户。
小小的费曼看看窗户、再看看院子,他一下子就知道了恐龙有多大。他还能想象到,如果恐龙来到他家院子里,会一下把院子填满,他一下子就觉得好有趣啊。
从那时起,费曼就慢慢明白了:知道了一个事物的名字,跟真正地学会了这份知识是两个概念。
看了费曼的经历,再联想很多孩子的学习困惑:
书一看就懂,可合上书就什么都忘了;
平时觉得学得还不错,可一考试就懵;
定理公式明明记得挺熟,可一做题就出错……
你是不是也明白了什么?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都是被动接收知识。
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只是知道了概念的名称,只是学到了知识的表面,就以为自己学会了。
可这种不求甚解的“浅学习”,并不是“学会”了,只是“知道”了。
孩子也并没有学到知识的全部,不知道知识的真面貌,所以最终做题、考试,效果都会不尽人意。
费曼学习法有多神奇?
费曼发现了学习的这一差异后,他在日后长长的几十年里,就用父亲给他的思维方式,去拆解学习。
慢慢地,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学习方式,靠着这种办法,费曼本人吃透了学习的红利。
他17岁时考上了麻省理工大学,25岁时,他受邀秘密参与研发了全球第一颗原子弹。
后来在物理学上做出了很多成就,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十位物理学家之一。
费曼的这种学习、思维方法,就是费曼学习法。
就像费曼对工作伙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Explainit(解释给我听听)!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也在这里——以教代学。让人把学过的知识,解释出来听听。
它一共有四步——
第一步:就是明确想学的概念或者内容。
拿孩子们语文里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来说。
学习“比喻”这个知识,要先让孩子知道: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比喻。
提前预知学习内容,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大脑特别智能,当知道要去教别人时,大脑接受信息时,就“顺便整理”了,信息就会变得有逻辑性。
第二步:就是用简单的语言,让孩子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
在讲述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说出“比喻”的概念,还可能会说用“好像”“好似”“好比”这些词,能说出比喻句。
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孩子完全理解“什么是比喻,比喻区分其他修辞方式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步:就要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倒回去继续学习。
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知道: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去“描述”另一种事物。
比喻有3大要素,本体、喻体、喻词。本体只被比喻的事物,喻词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是比喻的事物。
但是这些更复杂的概念,很难消化。接下来,就要让孩子进行第4步。
图片来源:电影《纯真年代》
第四步:简化不理解的部分,最后内化成自己的思维。
因为讲不透前面那些概念,孩子就被“逼迫”在大脑中,消化简化很多概念,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能轻松讲出来的东西。
经过简化,孩子们可能会这样理解“比喻”:
有“像”字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我像妈妈一样漂亮”、“花儿好像缺水了”这类句子就不是比喻句。
而没有“像”的句子,也不一定不是比喻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明被淋成了落汤鸡”,这类句子,虽然没有喻词,但也都是比喻句。
在带“像”的比喻句中,拿“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这句话来说:月亮是本体,像是喻词,小船是喻体。
不带“像”的比喻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书是本体,是是喻词,阶梯是喻体。
有了这样的“翻译”,孩子们不但明白了“比喻”的概念,造句,区分比喻和其他的修辞,就都清晰多了。
整个过程,会让知识的留存率大大增加。
日常,父母就可以每天花上半小时,让孩子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讲给你听一听。
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孩子深入梳理、理解知识的过程。
当孩子“讲不透”时,一定要让他带着问题回去深入思考、学习下。
孩子简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把新旧知识联系、归类的过程。
看似只是“讲述”知识给别人听,其实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大脑深入细致地梳理、思考、咀嚼知识的系统过程。
对孩子起到的作用,却是长远的。
会不会用费曼学习法
其实也是普通孩子和学霸的差别
其实,深入观察身边那些好学生,你会发现: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叫费曼学习法,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时不实践着费曼学习法。
曾看过一个老师的视频:中等生的成绩为什么上不去?
其根源就在于2点,一是缺乏深度思考,二是缺乏细节把控。
这个老师曾在数学课后,跟两个孩子交谈过。他跟中等生的对话是这样的:
老师:今天数学课讲什么了?
学生:函数。
老师:函数好,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呢?
学生:背完函数概念,没了……
图片来源: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同样的问题,他也问了一个学霸,学霸不光说了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还说对应关系的3种表达方式……
最后,这个学霸还讲了课本里的例题,并细细讲了课本里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放一道例题。
语文学习里也一样,同样一篇文言文,拿出一句话来,中等生知道什么意思,但让他逐字翻译,很多字词就模糊了。
而学霸不但能理解整首文言文的画面,还能具体到每个词、每个字,细节把控特别好。
费曼学习法,对应的也是孩子学习的这两个维度。
让孩子把学过的东西讲出来,如果他们理解的不够深入,是很难讲完全的。
孩子们倒回去学习的过程,又需要抠细节、抠深度。
并且,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让孩子“讲出来”的学习方式,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压迫感。
他们感受的是分享的快乐,学习也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有研究表明:真正影响孩子前途的,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感受。
如果学习带给孩子的是有趣的正面感受,孩子会爱上学习,甚至学会自我钻研。
费曼在父亲的引领下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后,就对科学和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阁楼上找了一本旧课本,照着课本就自学起了几何。
费曼日后的成就,也跟这种早年学习带给他的感受也是息息相关的。
孩子学习效率不高时,一定要试试费曼学习法。
让孩子带着“分享”的心态去学,学完讲出来,讲不好没关系,再去深抠细节,再讲……
相信孩子们真正内化了这种学习方式后,所有的知识,都不会再难。
树妈说:
之前好多妈妈问怎么进咱们“树妈福利群”,我就特意做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