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讲记》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入中论讲记32
在下一个偈颂中,又做了强调:
若谓虽许有色法,
然非如心为作者,
则遮离心余作者,
非是遮遣此色法。
确实是有所谓“形色”等外在现象,但是,没有“心识”的“形色”并不是创造者,“形色”本身是无法创造出任何现象的。当佛在《佛说十地经》(之前翻译的是《华严经·十地品》,后经查证,尊者在现场说的是《佛说十地经》。但也不矛盾,因为《佛说十地经》被收入《华严经·十地品》,此处为了更贴合尊者的原话,所以做了调整)中说“所言三界此唯是心”时,佛陀是在驳斥外道的观点,并证明“除了心识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创造者”。但那时,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形色”等外在现象。
下一个偈颂:
若谓安住世间理,
世间五蕴皆是有;
若许现起真实知,
行者五蕴皆非有。
根据普通人的日常经验,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存在的。当一个普通人成为圣者,也就是说,当这个普通人具有了“智慧”后,对这样的瑜伽行者来说,色、受等五蕴不会再生起。
然后,这在下一个偈颂中继续说道:
无色不应执有心,
有心不可执无色。
般若经中佛俱遮,
彼等对法俱说有。
因此,唯识宗不应该认为:“形色”等外在现象不存在,但心识是存在的;同样,唯识宗也应该认识到:如果认为心识是存在的,不应该认为“形色”等外在现象是不存在的。
因为,当佛在开示时,他对“色”与“空”同等相待,说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等等。佛从未区分说“有的是空,有的不是空”。
下一个偈颂:
二谛次第纵破坏,
汝物已遮终不成,
由是次第知诸法,
真实不生世间生。
唯识宗说过:“形色”等外在现象是虚假的,“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说法破坏了两种真理。但是,唯识宗提出的“实质存在的”或者说“真实存在的”“依他而起的自性”,完全被佛陀的教法和分析的逻辑所否定了。所以,唯识宗应该认识到:一切都不是从所谓“真实存在的”“依他而起的自性”中产生的。唯识宗应该认识到:当说到“生起”时,一切只有在世俗经验中才可能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再弄清一些事情。佛陀确实在一些经中说过“一切唯心”,而月称试图要证明,这些经里的表述并不是直接的意义。
现在,唯识宗再次提出了反问——这个偈颂很重要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是于贪著妙色者,
为遮色故非了义。
这是第九十四个偈颂。月称的意思是,像《入楞伽经》这样的经典,并不是最直接的表达、并不是最高阶的经典。月称认为,《入楞伽经》这类的经典需要很好的被阐释。他说道:那些经中说,所有的外在现象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心识在发挥作用——这其实也就是《入楞伽经》所说的。佛陀这样说,是为了破除那些对“形色”等外在现象有强烈贪念的人的执着,于是,佛陀教导了“一切都是心识所造的”。
好,现在,可以进行一些问答。如果有针对阿赖耶识的问答就更好了。因为有些时候,我不太确定大家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问与答:
听众提问:如果阿赖耶识是海洋,是一切见闻觉知的来源,那有风才会产生波涛,那么请问,风从哪里来?
回答:这个问题指对月称而言,还是指对唯识宗而言呢?
听众:对他们两方面而言。
回答:OK,对他们两方面来说,这“风”实际上是从“大海”本身而来的。但是,我问你,是对月称而言还是对唯识宗而言的原因是,对他们来说,“大海”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对于唯识宗来说,“大海”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对中观学者来说,却不是。所以,这里是有区别的。于是,对于唯识宗来说,“风”是从“真实存在的”“依他而起的自性”而来的;对月称来说“如幻的”“风”是从“如幻的”“大海”而来的。
听众:阿赖耶识为何有这些潜能?
回答:这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比如说,为什么阿赖耶识有能“看见”的潜能?
回答:我不太明白这个问题。这就像在问:为什么银行里会有钱?或者为什么银行里没有钱?不是所有的阿赖耶识都有“潜能”的,那些已经很接近证悟的阿赖耶识,就几乎没有“潜能”、几乎没有“风”。
翻译:我们能否知道从出生就失去视力的人,在梦中可以“看见”蓝色、天空或星辰吗?
回答:不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点。事实上,这个例子也被唯识宗所用,他们说道:外在的一切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切都是由心所生发的,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蓝色,对你来说,蓝色就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唯识宗的观点,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马君美:大手印、大圆满所指的“心性之明”,是否也在中观应成派所驳斥的范围内?
尊者:我不认为月称对此是反对的。但是,我认为,现代的一些大圆满修行者从他们的传承上师那里得到的关于“心性”的概念,是肯定会受到月称的强烈驳斥的。
马君美:请问那些如幻的风和如幻的大海是哪里来的?
回答:从“依他而起的自性”或者说阿赖耶识中来的。
马君美:如果说一切都可以从空性中产生,那么,人比石头所多的“意识”是如何由空性中产生出来的?
回答:石头没有“意识”,但是人类有,所以……啊!这里面有一些误解。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如果你对“空性中如何产生出‘意识’”有所疑惑,那么,同样的,你也应该对“空性中为何产生出了‘无意识’”感到疑惑才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我们说“从空性中产生出一切”时,仍然存在着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将“空性”视为了某种实体。从空性的观点来看,“有意识”和“无意识”是完全一样的。
马君美:如果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在梦中见到了,应该如何解释呢?
回答: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搅动阿赖耶大海的风一定运作得很好。现在,该我来问大家几个问题了。根据唯识宗的说法,为什么他们必须要给出这个“阿赖耶识”的概念呢?
听众:因为唯识宗的学者必须要证明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之间有一个“相续”,进行传输或运载的功能。
回答:还有补充的吗?
听众:他们要找到一个“究竟”的存在来作为依靠。
回答:是的!
听众:因为他们认为“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他们重视的一点。
回答:OK,还有吗?
听众:因为经中说道:心即是佛。所以,他们认为要依靠“心”才能成佛。
回答:真是不错。
听众:因为他们在寻找一个可以作为“业力传承”的“容器”。
回答:是的。OK,现在,请告诉我月称反驳唯识宗所接受的“阿赖耶识”、“依他而起的自性”的五个不同理由。
听众:月称菩萨说,如果你们说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而外在现象不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又说这是“依他而起的自性”,而这个“依他而起的自性”是真实存在的,你们这是在把心识与外在现象视为两种不同的实体,所以,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回答:有人想对此进行反驳吗?这个回答有什么问题吗?
听众:……(录音不清晰)
回答:好吧,第二个理由是什么?
听众:如果阿赖耶识是真实存在的话,“成佛”就会变成摧毁阿赖耶识的原因了。
回答:你能再说一次吗?
听众:如果阿赖耶识是存在的,那么,“证悟实相”就会变成阿赖耶识的“终结者”了。
回答:嗯,这个回答很好。好,第三个理由是什么?
听众:如果阿赖耶识是真实存在的,那它就摧毁了相对真理。
回答:如何摧毁的?这个回答也很好,请进一步解释一下。
听众:因为“只有阿赖耶识是存在的”就意味着“只有心识是存在的”,由此,外在世界就是不存在的了,那么,就是说世间人所经历的现在这一刻的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了,而这在相对真理中是不成立的,所以,这摧毁了相对真理。
回答:这很好!OK,第四个理由是什么?
听众:围绕“潜力”和“连续性”进行的辩驳。
回答:你们认为怎么样?
听众:驳斥“自我证知”。如果这个“自我证知”成立的话,应该为大家所共知,但是,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个“自我证知”。
回答:这个说法有点含糊,您能再解释一下吗?这个说法太具有禅意了。但这个观点很好也很重要。有人想要解释一下的吗?
听众:因为如果觉知到阿赖耶识需要一个“观察者”,那么,就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分离的个体,然而,就像弥勒和近密的例子一样,不同的个体是无法感知到对方的。
回答:是的,非常好。第五个理由是什么?好,相当重要的一点,请告诉我,当我们说“他生”时,这个“他”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月称对此感到十分烦扰呢?
听众:不同于“自”的就是“他”。
回答:我没有被说服。还有吗?
听众:真实存在的。
回答:真实存在的……是的,这肯定是一个大问题,但这如何与“他”发生关联呢?
听众:就是因为有“自己”然后才会有“他”。
回答:是的。月称在此发现了一个问题,就像刚才那位女士说的,“真实存在”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他生”的“他”这个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还记得吗?这一章主要是在驳斥“他生”的,那么,请告诉我“他”的定义是什么?
听众:“彼”存在是因为“此”的存在。“他”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个“观察者”。
回答:好吧,我换一个方式来提问吧。为什么月称将唯识宗的理论划分在“他生”的范畴里?如果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我们知道,月称将印度数论外道的理论划分为“自生”的范畴,而为什么在我们分析“他生”的时候,要将唯识宗作为对手呢?
听众:因为唯识宗认为一切唯心,“一切唯心”的意思就是说外在现象是不存在的,而心是存在的,所以,由心可以生出其他。因此,这是“他生”。
回答:你这里少了一个词,应该加进一个词就好了,这样就让唯识宗掉进“对手”的范畴里了。
听众:当“心”产生出外在现象的时候,“心”并没有消灭,这样,外在现象也存在,所以,心与外在现象同时都有,因此,是属于“他生”。
回答:请你再说一遍可以吗?
听众:因为唯识宗认为“一切唯心”,所以,外在现象是不存在的,而心是存在的,一切都是由心所生,所以,唯识宗认为是“他生”。
回答:谁说的“真实的”?就是这个词!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差别。因为,实际上,甚至连月称也是接受“阿赖耶识”的。特别好!你们表现的不错!
明天,我会邀请两位堪布来,然后大家进行辩论,而我只会作为一个翻译官。首先,堪布们会和你们辩论,然后你们来跟他们辩论。你们最好能准备一些刁钻的问题。问题只能是有关中观理论的,千万别说“当我禅修时,头脑里有某一种体验”等等这类的话题。
翻译:堪布们是站在哪一边的呢?是在月称菩萨那一边,还是在唯识宗那一边呢?
回答:大家想选哪一边呢?唯识宗?当然!你们不想站在唯识宗那一边吗?你们可以有一些人选择站在月称这一边,有一些人选择站在唯识宗这一边吧。如果有科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在,你们甚至可以出来反驳佛教,然后和他们进行辩论。关于如何提刁钻的问题,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让他们证明“轮回转世”,他们就会被难倒了。如果你们来贿赂我,我会给你们更多的提示的。
OK,今天就是这样!
??????????????????????????
朗读:索南尼玛????????????????????????图片:网络End.*本小节正文结束,以下为往期复习
入中论讲记31
接下来,我要对这个偈颂做一个总结,基本上这段很难的辩论就快结束了。
大家知道,哲学家们为了解决问题会不断的进行思考,然后,他们找到某种东西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像是一种方法或者一个公式,最终,被他们认为是“最绝对的”那个方法把问题给解决了。而这是月称所不能接受的。不是说他对解决问题不感兴趣,相反,他对此很感兴趣并且会去解决问题,但是只在不做分析的情况下。因为,对于月称来说,如果你不断的去思考,最终建立起一个解决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了所有问题的根源。
接下来这个偈颂是一个很大的表述,这个表述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
出离龙猛论师道,
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
失此不能得解脱。
那些偏离了龙树菩萨见地的修行之道的人是无法获得解脱的——这包括唯识宗的学者,像是无著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接下来的两句中,他说道:为了达到证悟,相对真理和究竟真理这两条“腿”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这两条“腿”都得要是“健全”的。
而这些偏离了龙树菩萨见地的修行之道的人,他们无论在相对真理还是在究竟真理上都是失败的——不只是某一种真理,而是在两种真理上都失败。他们认为“大海是真实存在的,而波涛不是真实存在的”,从而偏离了究竟真理——换句话说,“依他而起的自性”是真实存在的,而其余的都不是,这就摧毁了通向究竟真理的道路。而因为“依他起的自性”和所有相对真理中的现象是不同的——“依他起的自性”是独立于所有的相对真理的——所以,“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了。由此,唯识宗以及其他所有违背龙树菩萨见地的修行之道也都摧毁了相对真理。
下一个偈颂:
由名言谛为方便,
胜义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别此二谛,
由邪分别入歧途。
世间的真理是一种方法,究竟真理是目标、是结果。因此,在世间真理中,我们需要皈依、需要培养菩提心、需要积聚各种功德……这些都是为了获得究竟真理这个结果。
那些不能弄清这两种真理的人,会陷入错误的见地中。这是在指出,其他学派在轻视相对真理:其他学派将某种东西奉为究竟真理,而将相对真理视为虚假的、幻觉的一类,所以说,他们是在轻视相对真理,而将究竟真理视作某种珍宝。然而,月称在此的意思是:相对真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个偈颂:
如汝所计依他事,
我不许有彼世俗,
果故此等虽非有,
我依世间说为有。
然后,唯识宗反问月称道:你相信获得证悟吗?你相信通过积聚功德而成佛吗?如果你相信这些,那么你不认为应该有个什么东西来承载这些善业、菩提心等等的能量吗?
月称说道:你们唯识宗所建立起来的“依他而起的自性”,对于我来说,不但不能接受它作为一个究竟真理,就算是作为相对真理我也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为了让我们能理解现象和人是没有自性的(“法无我”和“人无我”),以致最终让我们能够得以证悟,所有这些表相,像是学习中观、思维中观等等的,我不得不说它们是存在的。在不经过分析的情况下,我也接受禅修、积聚功德以及获得证悟等等的,把这些当作是幻觉。而当我说修行之道、不同的菩萨地、慈悲、地狱等等存在时,这并不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我这样说是毫无选择的,我这样说是因为世间人喜欢听到这些。
下一个偈颂:
如断诸蕴入寂灭,
诸阿罗汉皆非有,
若于世间亦皆无,
则我依世不说有。
这个偈颂做了很好的解释。当阿罗汉最终获得涅槃时,他们不再有五蕴,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证悟,正在经验着绝对的真理。尽管我月称知道这是绝对真理,但是普通人并不知道这点。如果普通人能像阿罗汉那样了解五蕴并不是固有的真实存在,那么,我月称也不会坚持认为它们是存在的。
下一个偈颂:
若世于汝无妨害,
当待世间而破此,
汝可先与世间诤,
后有力者我当依。
我月称会告诫你们唯识宗的人:在世间社会中,你们会有麻烦的。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对普通大众说:“嘿,一切都只是心识的显现,只有心识是真实存在的。”你们真会惹上麻烦的。如果你们仍然坚持认为告诉普通大众“只有心识是存在的”不会有任何问题,那么就请到大街上去,跟每个人进行辩论,说“看,这张桌子并不存在,只有心识是存在的”。最后谁辩论赢了,我就会追随那个胜利者。——月称知道,普通人是绝不会接受唯识宗的观点的,所以,在此他说道:我会投靠更强有力的那一方。
我们知道,月称并不会有这种麻烦。在相对层面上,他不做任何分析。他不会去破坏普通人的观点,说:“嘿,看呐,只有这个是存在的,其他都是不存在的!”换句话来说,他是反对改变他人的想法的,就像是:你相信了某个观点,然后,你到外面去,试图用你的观点来改变他人的想法。月称宁愿遵从普通大众的观点。
然后,唯识宗说:嘿,如果你敬畏那些充满无明的普通人,那你更应该敬畏佛陀才对啊!因为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这样说第六地菩萨:除了心识,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所言三界此唯是心。)这是佛说的!你月称如此在乎普通大众,你应该更在乎佛陀才对,佛陀都这样说了,难道你不接受吗?
下面这个偈颂,是月称的回应:
现前菩萨已现证,
通达三有唯是识,
是破常我作者故,
彼知作者唯是心。
这是月称非常智慧的回答:六地菩萨意识到“三界唯心”,是因为这一地的菩萨要驳斥“有诸如上帝这样恒常存在的自我创造者”的观点,为了要替换掉这个观点,于是,六地菩萨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由心识而产生的,或者说“唯有心识”。
好,第八十五个偈颂:
故为增长知者慧,
遍知曾于楞伽(qié)经,
以摧外道高山峰,
此语金刚解彼义。
所以,为了要增长菩萨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斩断或者破斥外道所提出来的所有观点,像是自我和神等等,于是,佛陀在诸如《入楞伽经》这样的经中说道:一切由心所造,而不是由神或者某种恒常的存在创造出来的。
下一个偈颂:
各知彼彼诸论中,
外道说数取趣等,
佛见彼等非作者,
说作世者唯是心。
在很多印度教或其他外道的书籍、教授中,它们发展出很多不同的“创造者”的概念,而作为遍知者的佛陀知道这些所谓的“创造者”并不是真正的“创造者”,于是,佛陀说道:唯有心识才是那个“创造者”。
下一个偈颂:
如觉真理说名佛,
如是唯心最主要,
经说世间唯是心,
故此破色非经义。
当我们讲到“证悟了实相的人”时,我们经常将其简称为“佛”(觉悟者),而没有使用很长的词句。
同样的,佛陀真正想说的意思是:只不过是心识创造了这个世界。而佛陀没有用“只不过是心识”这个说法,而用了“唯心”这个词。当他这样说时,他并没有否定“形色”等外在现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心识”上,——月称的意思是,但这并不表示,佛陀否定了“形色”等外在现象,就像你们唯识宗正在做的一样。我们知道,唯识宗是否定“形色”等外在现象的。
然后,月称继续说道:
若知此等唯有心,
故破离心外色者,
何故如来于彼经,
复说心从疑业生?
月称反问唯识宗,说:如果当佛在经中说“此唯是心”时,佛是在否定“形色”的话,那么为什么当佛陀在教授“十二缘起支”时,首先提到的是“无明”呢?而在有些经中,佛陀先说到“无明”然后是“业”,之后才是“心识”,就好像“心识”是从“无明”和“业”产生的,那么,你们唯识宗如何解释这样的经呢?所以,月称是说,佛陀只是在强调“心识”比“形色”更重要。
在下一个偈颂中,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佛陀强调了“心识”的重要,但是并没有否定“形色”,现在,月称要证明为什么佛陀强调了“心识”:
有情世间器世间,
种种差别由心立,
经说众生从业生,
心已断者业非有。
这是第八十九个偈颂。
“心识”创造出了这个外器世界,像是高山、河流、六道等等,也创造出了所有的内情世界,像是六道中的众生。所有的六道都是由不同的“业力”所造成的,这是佛说的。而如果没有“心识”就没有“业力”产生作用的来源。因此,佛陀着重强调了“心识”的重要性。
(也可通过“往期回顾”复习)
下期预告:
入中论讲记33
往期回顾:
有声书29
有声书30
有声书31
声明:为方便较繁忙者及年长者闻思,发布有声书。内容完整摘录,未做任何删减或更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阅读纸质书籍益处颇多,请购买正版书籍。感恩所有,愿一切有情喜乐。
如需书籍全文,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