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讲稿字
TUhjnbcbe - 2021/12/8 15:02:00

李野默的演播《平凡的世界》01

来源:网易云音乐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来自年3月27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频道。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人们停下手里的活儿,安静地听着这个波澜不惊的、仿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平凡的世界》。

这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网络思*课,就让我们一起怀念路遥,致敬《平凡的世界》。

请同学们先查收学习目录: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呼唤化创新的新时代。平凡的世界,真实的奋斗。

我们在第三课学习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第四课学习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泽则为文化创新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力量。

广袤无垠的*土高原,千沟万壑。那片苍凉而恢弘的土地,有多么贫瘠,信天游的歌声就有多么嘹亮。

而就是在这一片艰难但却极具养分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家,路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用整整六年的时间,献上了这部气势磅礴的鸿篇巨著。

无数人在孙少安、孙少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也是路遥的影子,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普通奋斗者的影子。

为什么要写普通人?

这个答案与路遥的经历特别是他童年的苦难有关。

路遥说:“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旨所在”。路遥生于一个极端穷苦之家,父母无力供养他的生活,七岁时就被父亲过继给伯父。无法排遣的饥饿充斥着他的身体。

同学们可能无法想象,在陕北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极端贫穷和饥饿的滋味是什么。

路遥每天早晨睁开眼,就面临两件事:活下来,活不下来。

那时实在没东西可吃,路遥甚至饿得跑到旷野里嚎叫,然后去地里一遍一遍地翻酸枣、野菜、草根……只要不苦的、没*的,都往肚子里填。

“某种意义上,是这片土地养活了他。所以路遥对土地的爱是原始的,发自内心的。每当看到土里冒出嫩芽,路遥都要激动一番,他说人有希望了,大地回春了。”

饥饿的日子尽管漫长,但终于捱到上学的年纪。继父想让路遥在家当劳力,但村里人知道路遥读书有天分,为了让他有机会把书读下来,全村人尽管已经饿得浮肿,仍然把救命的粮食分出半碗,塞进他口袋——正是靠着这种同乡人无私淳朴的爱,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路遥,精神和生命才得以支撑下来。

路遥的确很争气。初中老师程国祥回忆,他总是把自己泡在书刊里。爱看《参考消息》《水浒》《红楼梦》《红岩》《日日夜夜》……什么都读。他从小爱唱民歌,爱给同学讲故事,喜欢给大家说顺口溜。

一天,路遥的初中班主任分配给他写大字报、黑板报的任务,让他在一场运动中组织一些活动。路遥高兴极了。他对弟弟说,用笔,我一定能吃饱饭,我一定要把肉吃够,我一定要第一次穿到裤头。“他想知道馍和肉能不能让人吃够,穿裤头和穿线裤睡觉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是他萌动“靠双手改变生活”“要有尊严的活下去”想法的初衷,那一年路遥18岁。

年夏,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然而,大中专院校的招生无限期停止。

年路遥回乡务农,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逐渐开始小说创作。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路遥深受柳青《创业史》的影响,创作出了《人生》,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即便是在他的成名作《人生》已经被导演吴天明改编并获得百花奖最佳影片,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选送奥斯卡的电影,且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但他觉得,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年,已经在全国享有声誉繁荣路遥决定着手新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尚未动笔前他就已经想好了这部著作的框架:三部,六卷,一百万字,40岁之前完成。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叶咏梅珍藏的一段对话录音中,路遥这样说:“小时候我就想写这样一部百万字的长篇,我要写我的家乡,写*土地,写我周围的普通人。

为什么要写*土地?

这是因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年到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路遥找来十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的全部合订本。

在路遥闭关写作的房间里,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写够字。十几摞稿纸整整齐齐摆在桌上,床上铺满了不同日期的报纸,他蹲在地上翻来翻去,他的手指被报纸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肉厚一些的手后掌继续翻阅。他对那十年间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非常清晰。他要寻找转型时期历史的痕迹、社会变革的脉络。

为什么要了解社会变革的脉络?

因为“和劳动者一并去尽情拥抱大地,拥抱生活,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涌动起生命的血液。否则只能制作出一些蜡像,尽管漂亮,可终归是死的。”

在路遥的心中,《平凡的世界》将呈现两个序列:一个是并不平凡的,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重大历史场景构成的序列;另一个是在此背景下,*土地上普通人的困惑、希望,以及他们平凡的人生命运序列。

这两个序列构成了一个以年至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对中国农村步入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迁、对农民命运的现代性审视。

查阅报纸、了解社会发展脉络这项工作结束后,路遥又投入到另一个更大的“基础工程”——到现实生活中去。

又一次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路遥回到他热爱的*土地。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方方面面的生活都令他感兴趣。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他常说,“了解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正是在这样充分“占有生活”的庞大基础之上,《平凡的世界》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这也说明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路遥写芸芸众生的辛酸和苦难,社会转型的痛苦,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乡村青年的内心承受着人格的撕裂。

但是,他的主人公经过努力之后,抵达到了一个人格升华和精神成熟的境界。所以,尽管他写的是苦难,但给人的永远是希望,是崇高,是昂扬,是温暖。这为他的故事蒙上一层高于生活的诗性的光辉。

这诗性的光辉,正是《平凡的世界》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回答。

但是在路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他的这部作品却遭遇了退稿和来自文坛的当头棒喝。

因为路遥开始构思《平凡的世界》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思潮滚滚而来。先锋文学正在流行,作家们忙着向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转向”,诗人们更奋力写着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先锋诗……创作者唯恐自己不够时髦。

但路遥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既然自己写的是最朴素的人,就应该用最朴素的手法。好在最终,广州《花城》杂志回信,第一部才勉强得以发表。

时间到了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频道“长篇连播”节目准时播出。播音员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随电波传到了大江南北: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人们停下手里的活儿,安静地听着这个波澜不惊的、仿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就把读者推到了*土高原无边褶皱中的一座小小村庄。

从这里,主人公孙家兄弟用他约翰·克利斯朵夫般的热和力,从被动接受苦难到主动拥抱苦难,并在与苦难中的对抗中,浇筑理想,得到尊严,走向广阔世界……

《平凡的世界》三部书共播出集,一天一集,延续了小半年时间。收听过央广《平凡的世界》广播剧的听众超过3亿人。

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李野墨深情但克制的演播,路遥流泪了。为了这本书,他从田间地头、煤矿场区,到趴在桌前、捏着钢笔,跨越了6年。

年8月6日,因肝硬化住院。他在病痛中坚持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还完成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以命搏文,他的作品,一直温暖指引着人们。

这反映出社会实践是文创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小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在这次大会上,路遥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这份荣誉对路遥来说,实至名归。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用手中的笔深刻描绘了年至年间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

无论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还是后来获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他最后的生命绝唱《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些作品传递了正能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志愿中国”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的“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显示,在40年灿若繁星的文学作品中,对青年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依然是《平凡的世界》,66%的受访青年确认《平凡的世界》对自己影响最大,获选率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作家路遥用毕生心血写就的《平凡的世界》,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中所走过的既平凡又壮美的人生画卷。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希望你们在来到清华园之前,利用假期认真阅读这本书。

著名导演贾樟柯说:路遥的小说里面有种人性处境、现实处境的冰冷。这种冰冷带给我们一种温暖,因为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他不是让你看完去说"哎呀,这个世界没救了,就此了断了吧",而是说"哦,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去各自想对策生活下去”。

企业家马云说:对我影响极大的人是路遥。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

读者说:我大概是初中时看的平凡的世界,十四五岁的样子,正是理想膨胀,对世事似懂非懂的年代,那时的生活环境、精神世界,正好和主人翁相仿,从开始读就欲罢不能,仿佛从孙少平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所思所想中看到了自己,重新发现了自己,完全被孙少平的精神打动和感染,被感动和激励,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学习生活和奋斗,打下了我人生的底色!可以说,平凡的世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塑造了我!

这部比砖头还厚的小说全文万字,按理说,不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最受欢迎的长度。书中描写的陕北农村孙家兄弟的故事,更是不为当下年轻人所熟悉的遥远世界。

可3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中国人最爱看的书之一,仍然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长篇小说。在娱乐节目、消遣读物充斥市场的今天,它的纸质版依然以每年万册的销量在增长。

一部描写40年前陕北农村的书凭什么打动了数亿人?为什么时至今日,当下的读者依然需要它?

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怀揣理想主义,又与大时代撞个满怀;获得了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却受到某种限制;对于光怪陆离的新世界充满焦虑,又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人生。尽管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归宿,他们依然用双手创造生活……

因为《平凡的世界》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从李野默的演播,到陕西人民精心排演的话剧,从《朗读者》,到《故事里的中国》从茅盾文学奖到入选七十年典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直是不绝的回响。

据统计,近三十年间,平均每年就有一本有关路遥的图书出版。学术界,研究路遥和路遥作品的学者及其论著也在继续增加。在陕北,在北京,在全国各地,关于路遥的纪念会、朗读会、讨论会接连不断。

陈忠实:我很敬佩这个年轻人,心想,这位和我朝夕相处的,活脱脱的年轻人,怎么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于是才有了《*原》。

可见,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小结: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普通劳动者、奋斗者,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守护者、创造者。而文学经典的母题,便是为普通人和奋斗者树碑立传。

当孙少平来到煤矿工作,因紧张血压超标,有被拒绝当工人的可能性。这时,有人告诉他一个土办法:喝醋降压。孙少平很快就平复下来,过了体检关。小说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这些格言式的警句,在小说中俯拾皆是,闪闪发光。

这与路遥深入了解生活密不可分。

路遥刚到铜川矿务局挂职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矿上,要求下矿井。他头戴一顶矿灯,穿上一件深色的工作服,也学着采煤工的样子,脖子上扎一条白毛巾,乘上下井的升降罐笼车,与矿工们一起劳动,与他们交朋友。

在路遥构筑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看不到两极的对立、是非对错的关系,他指向的是大写的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尽管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归宿,他们依然用双手创造生活。

什么是成功?是你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不劳而获。

文学来自现实,忠实现实,但不是复制现实,阿谀现实;作家的职责不是机械地摹写和臣服于某种流行的观念,而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对历史趋势的洞见,寻找人类情感中美好的东西,把人性中向上向善的元气提炼出来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路遥写道:“正是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在动笔之前,路遥就把目标设定为人民。

写小说也是一种劳动,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艰苦卓绝的精神——“永远都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眼里有读者、脚下有大地、胸中有大意、心中有人民。

而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讲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