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他被称为“科学怪人”,他的“陈式定理”震惊世界,25年前,他离开这个世界,那个曾经攀上世界级科学高峰的人,于寂寂而泛*的纸页间,已长眠了四分之一世纪。他就是执着、刻苦钻研的数学家陈景润。
——女同事说
文章来源:遇见荠麦青青(ID:yujianjmqq)
作者:荠麦青青
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是平凡无奇的一年,但那一年,对全体中国人而言,却是可以让被阴霾和乌云笼罩的心灵为之群情振奋的一年。
当时已届不惑之年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旋即引发了世界的轰动。
这个证明被公认是对当时数学领域一直悬而未解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突破及贡献,国际数学界将其命名为“陈氏定理”,并写进了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数论书中。
年1月,著名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让陈景润成为了被全民膜拜的偶像。
在刚刚结束一场漫长的浩劫,百废待兴的国家需要一个励志榜样以重振士气时,陈景润勇攀高峰的壮举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图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当如今的流量明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扬尘逐之的追捧对象时,回溯40多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没人能想到,一个在自己孤独的小世界里皓首穷经、将板凳坐穿的“自闭症患者”会成为全民英雄。
“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两扇毫无遮蔽的窗框,六平狭小杂乱的空间,耗掉了几万稿纸木板、晃过了十几个春秋冬夏。”
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一千多年前,苏轼在《晁错论》里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陈景润从小家境贫寒,营养不良的母亲生下他后,因为没有奶水,是靠向邻居借米熬汤将陈景润养大的。
稍长时,陈景润挤出帮母亲分担家务的时间,埋首于练习写字和演算。当母亲发现这个内向和孤僻的儿子心无旁骛,潜志于学时,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那时的陈景润羸弱不堪,沉默寡言,在同学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怪胎”,但因为成绩优秀,遭到有钱人家的孩子的嫉妒,所以经常挨打,他打不过那些纨绔子弟,便哭着和母亲说想退学,母亲劝他:“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弱肉强食的世界有时没有公平和正义可言,当年幼的他认识到唯有发愤图强,才能改变命运时,他再也没有打过“退堂鼓”。
最终,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上学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深远。其中一位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满腹经纶。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数学书,他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仅异常早慧,而且特别勤奋,于是惜才若渴的老师就给他多讲了很多知识。
因国难当头,老师教育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惊人记录。
后来,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接受高中教育。
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了引导自己树立了毕生之志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有一次,沈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就在大家还在奋力演算时,陈景润已迅速得出答案。
全班同学都为他算得如此神速而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破旧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
陈景润讷讷地站在那里,脸涨得通红,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
沈老师讲完,又说:“中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曾远超西方,到了我们这一代也不能止步,希望大家之后可以在数学领域创造更大的成就,比如,破解当今世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推动人类数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那一夜,陈景润辗转反侧,耳畔一直回响着沈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暗暗发誓:以后无论成败如何,他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数学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年,年仅20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随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
不久,学校就发现这名高校毕业生性格木讷,拙于言辞,学生们都不爱上他的课。学校于是不再让他继续担任教学工作,仅让他批改学生作业。
有志难伸,内心的困顿和苦闷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越来越差,那时的他成为了学校有名的“药罐子”。
后来,学校干脆让他回乡养病。
直到年的某一天,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听说了陈景润的遭遇,不忍心让这位数学天才埋没乡野,于是将他调到了厦大数学系任助教,给了他继续钻研数学的广阔空间。
在厦大,他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同时,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国际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陈景润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著作
不久,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并将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华罗庚看过后,如获至宝,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数学领域深耕的成果,已经超出很多著名数学大家,于是在年年底把陈景润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陈景润就这样,与所有卓越和优秀的前辈与同侪一起,正式向“哥德巴赫猜想”进*。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年,一名德国中学教师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任何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最早的版本)。
欧拉与哥德巴赫
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他又将哥德巴赫的提法发展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最常见的版本)
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后世历代几乎所有数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