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的剧情:程家阳的领导道出了同传所谓高薪背后的真相。如下图:
先抛开知识积累和精力耗费不谈,我正好有个最新的比较直观的时间成本的例子可以分享。
我前天下午在大连做的是一场葡萄酒推介会的口译,就以前天为时间轴原点,姑且称之为Dday。这场会的资料我在D-3那天用了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详细的认真的看完了。因为葡萄酒的口译我做的多,所以当时没有什么问题。
D-2和D-1我提前到大连观光。但是,
第一,D-2那天在从酒店到圣亚海洋世界和D-1那天从酒店到自然博物馆的路上(往返加在一起50X2=分钟的样子)我都是在阅读昨天D+1的武汉全天医学会议的资料。
第二,D-2和D-1两天的晚上我也都用来阅读昨天D+1的武汉会议的资料了(当然,把《翻译官》和世界杯作为背景音)。
前天,Dday,前天上午我就没出酒店,又把下午的葡萄酒会议资料看了一遍,基本背熟了。
前天下午的葡萄酒口译在15:40结束,包了酒店的车去大连机场,在车上我就看昨天D+1武汉医学会议的资料。
昨天会议的资料有两种:
一种是我从家里出来(D-2)之前发来的昨天(D+1)的资料,当时在家里已经打印好了。
另一种是从家里出来后才收到的昨天(D+1)的资料,没有打印出来,在电脑里存的电子版。
所以,在从大连酒店到大连机场的车上以及到大连机场后在候机室里,我读的都是电脑里的电子版资料;上飞机后,起飞前和降落前要求关闭手机和电脑,这时,我就取出在家里打印出来的纸质资料读,飞机平飞时还是读电脑里的电子版资料。
到武汉后,从武汉机场到武汉酒店的车上,继续读电脑里的电子版会议资料。
所以,我就是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到前天睡觉前,我就把昨天一天的资料都读完了,并且按照发言顺序把打印的和电子版的都排好序了。昨天一早有备而战。
这个例子是半天葡萄酒同传+一天医学同传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为了这一天半,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和心思去做译前准备。所以,看似一天给同传的报酬挺多,但是要分摊到这些译前准备的时间中,就少多了吧?如果继续延伸分摊到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练功和学习时间中,就更少了。
所以,同传这个职业的时间成本很高。
PS:这已经是简化的例子了,其实D-3以来,在每个不是第二天就有口译工作的日子(enl’occurence非D-1和D的那些天),我还都会拿出一小时时间来看D+5的一场会议的资料呢。
而且从明天开始,连续三天,所有的空余时间就会都被投入到看D+5会议的资料中。
这就是我称作的多层递进时间管理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