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一年,是我面临选择最多的时期:
?关于职业走向:《一向稳定的体制内出现离职潮,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定力还是跳船力》
?关于亲人和家庭:《我长大了,我的超级英雄却离开了》
?关于价值观:《年,最魔幻的一个价值观出现了》
?关于孩子的教育:《三个家庭的一套海滨之旅,让我明白了几件事情》
?关于英语启蒙:《测完孩子的真实英语水平,我家爷爷奶奶的心态崩了》
还有一个最大的选择我没提到,就是学区房。
八年前,我跟老公掏出所有家底买了一套小房子。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自然是开心不已,那时候积蓄有限,每个月只有在领了工资之后才会去逛家具市场,买房一年后,家电家具才算配齐。
一晃多年过去,家里的成员从2变成了4。
单位离家还是有一段距离。以前还好,有了孩子之后的时间一分一秒都舍不得浪费在路上。
孩子两岁后,教育问题正式摆上台面。
海淀很大,我们所在小区划片后没有比较好的学校,而小家伙们日益长高的身体和日渐自我的意识也在提醒我和娃爹,是不是该慎重考虑学区房了?
家里在教育问题上一向以我的意志为主,我虽然对名校没有过多的执念,但是小时候被霸凌的经历仍无法释然,也许我给不了孩子们教育的上限,但至少可以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一个更和谐的环境。
西城当然是首选,最先看的就是坑最少的德胜片区,然而动辄十多万一平的房价让我们这些工薪阶层望而生畏,孩子以后路还长,一次性把家里所有的开支全押在房子上,还是不够理智。
江湖人称:西城拼爹,海淀拼娃。与拼爹相比,拼娃对我们这些普通家庭来说还是更合适。
于是我们决定留在海淀,也理智地放弃了大名鼎鼎的一二三小,综合比较后选择了一所中等学校,但愿馒头花卷能够碰上个好老师。
回想我们八年前看第一套房的时候,列了几十个因素反复比较:环境、通勤、总价、楼层,甚至邻居如何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现在看来,那所房子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非学区。
而现在,考虑因素只有两个:
第一:能否确定上得了学
第二:总价能否承担得起
然后我们只用了一周的时间,看了两套房子,就决定成交。
这个速度,我们自己都惊了。
2
原本准备年后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也会带着馒头花卷一起去。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和节奏,未来一年我可能会保持现状。
海淀*策已经开始实施,现在看来,当初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决定还是比较正确的。
不管将来孩子们是跟我一起出国,还是在国内接受公立教育,手中有粮才会心中不慌,学区房是退路也是选择。
距离兵荒马乱的搬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房子,搬进了更小、更老的房子,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冲淡了当初买学区房时的毅然决然。
我并非是个走一步看一步的人,虽然学区房一直没有从我的教育规划中抹去,但真正在这个选项后面画上“对勾”的那一刻,心中还是起了波澜。
这意味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初见端倪,我们可能已经身在其中了。
3
搬进小房子的当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些内容,有些问题还没找到非常合理的答案,想了想今天还是写下来,欢迎大家讨论。
关于升学
公立和私立孰优孰劣今天不做讨论,每个家庭选择不同,面对的升学压力不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北京高中的录取率逐年降低,未来,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上不了高中。上不了高中也就没有升学的机会。
都说北京孩子进大学的比例甚高,殊不知升学的压力正在逐级向下传递,直到幼儿园。
有人笑称:在北京,中考的压力甚至大于高考。我想,这笑中也是带着泪的吧。
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一些男生高一之前晃晃悠悠,到了高二开始发力,结果高考时一举考上学校,现在已经是各行业的精英人物,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现在,不同了。孩子们要一直发力,一直优秀,没有时间等到高中了。
关于未来
最近看到有“98five废柴联盟”的报道,联盟里的孩子大多是从小城市考入大学的优等生,他们曾经因为成绩好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