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萌生考博这个想法,是在三个月前。
约朋友带孩子出去玩,路上大家都在讨论教育问题,入戏很深的时候会互相在群里甩公号文章链接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看着群里的文章,听着大家的讨论,眼角还时不时望着两个蹦蹦跳跳的孩子,突然就在想:
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过去四年,照顾馒头花卷的重心从养育逐渐转移到教育上来,我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女儿的这个习惯,我纠结了两年还是决定不加干涉》
《测完孩子的英语水平,我家爷爷奶奶的心态崩了》
《三个家庭的一趟海滨之旅,让我明白了几件事情》
《隐居的这几天,我想明白了这四个教育的“核心使命”》
其实我深知,父母自身的成长,才是孩子们向上的动力。
所以生完孩子以后,我开始了中年叛逆之旅。
先是在休完产假回单位复工,双商掉线一切急转而下之时,靠蛮力挽回实力,上了新闻联播:
《生娃后万万没想到,我又出现在了新闻联播》
接着在工作带娃写公号间隙,拿出了准备高考的精神,夜以继日居然拿到了联合国邀约:
《年第一天,我收到了联合国口译部的一份邀约》
2
转眼一年半,我在公号跟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英语启蒙的实操方法,当妈后的这些成长点滴,以及一双儿女的教育规划。
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言:
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如今带娃四年多,我对教育的了解越多,对教育的敬畏也就越多。
翻译官妈妈公号几乎是我的第三个孩子,我在这个公号上倾注的感情不亚于馒头花卷。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每一个字,我都万分慎重。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吐槽、不是碎碎念、不是种草,而是真真实实有价值的信息。
英语启蒙,我有十足的底气保证自己分享的都是最专业、最接地气的原创实操经验。
对于教育,我给自己定的原则也是如此,要用最专业的视角解读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弄清楚教育的宏观*策,和微观多样性
为了解开我心中的各种疑惑
为了跟大家分享最核心的教育理念
决定去读博士后,第一选择是北大的教育学院。
之所以有这个选择,是因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两句话一直影响着我: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我想,我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兄妹俩的教育问题,还有那么多隔着屏幕但与我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家长们。
倘若因为我的分享,大家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少走一些弯路,那这一切都有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3
自从萌生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准备各种复杂的材料。
北大对于读博的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脱产还是在职,需要提交的材料几乎是一样的。
读博期间的课时、发表论文的要求、盲审的严格程度,也是一样的。
这段时间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时刻感到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
跟前辈咨询经验的时候,大家告诉我:
北大教育学院要求在读博之前就准备好研究内容,每年申请的人数众多,但是经过重重筛选,最后录取的人寥寥无几。
对于我这样跨专业考博的大龄中年妇女,很有可能在筛简历阶段就被淘汰。因为北大教育学院的资源非常稀缺,更愿意留给直接教育从业人员。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后,大家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你现在不仅有一份很好的全职工作,还是联合国邀约口译员,更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好好把现在的生活过好就可以了。
一派是:可以试试,也许根本就录取不了。
向来我都是跟大家报喜不报忧,考博这个漫长的旅途刚刚开始,很有可能失败,我为什么要分享给大家呢?
就是想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我,一个带点理想主义色彩的我。
如果成功了,说明人到中年,我们仍然有资格说热爱;
如果没成功,多年以后也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幸好当初我试了试,人生没有遗憾了。
12
后记:
有一天夜深人静,我看着窗外,想:再过十年回头看,我会不会后悔当年没有尝试?
如果馒头花卷将来有一天告诉我,他们想去做一件“理想主义”的事情,我该如何表态?
我想,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找到答案。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开始记录漫漫长路。
期待和大家一起,蜕变。
Yours,翻译官妈妈~
这是翻译官妈妈第篇原创文章,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