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妹4岁的时候,随父母去广东湛江待过一段时间,大约不到一年,她便讲得一口流利的粤语,即便是当地人说的那种很难懂的白话,她也听得懂说得溜,于是小小孩童倒成了大人们之间对话交谈的“翻译官”了。
5岁时,堂妹回乡,一开始还肯说粤语,我经常逗她,让她讲一些“雷係边個(你是谁)”之类的常用话。过不多久,再问她便死活不说了,小脸羞得通红,想必她觉得就她一个人说这话显得很另类吧?再之后,她更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粤语忘了个净光,而一口本地土话却说得比大人还要土了,可能是报复性反弹吧。离开了语言环境,更不能丢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堂妹自己不想学了,谁也没辙。
表弟家的女儿在德国上过一年半幼儿园,德语说得相当好。回国后,在上海上小学,表弟就花钱请了个德国人家教,每周两次也不学什么高深的东西,就是专门搞搞口语对话。用表弟的话说,就是找个德国人陪孩子用德国话聊天,免得她很快就把之前学会的口语交流忘个精光,我觉得很有道理。
表妹夫妻俩在新西兰定居,平时在自己家里都说汉语,出门在外讲英语。大女儿刚上小学,在学校里讲英语,回到家中就跟他们说汉语普通话。回国探亲的时候,她跟我们交流全用汉语,跟同学视频聊天就一口外语,双语切换得特熟练。
说这几个例子,意在表明:一来,语言学习离不开使用环境,到了适合的语言环境下,不说也不行,逼着你用,自然很快就能学会;二来,语言学习必须要反复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听说与读写结合起来,千万别搞成那种只为了考试的哑巴外语;三来,语言学习的确是讲究天赋的,相较而言,女孩子更有优势。比如新入学的大学生,一学期过去,女生往往已经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男生们却还操持着本地方言+室友方言+夹生的普通话。
语言是为了传递信息、分享思想的,最大的功能是达到有效且高效的交流沟通,学习语言理应在运用方面多下力气,若是搞成了考试工具,除了考试再也不用,耗时费力去学真没有多大意思。若是大多数时候都用不上,只会在国人面前拽几句洋文,往脸上贴金的目的怕也实现不了。
您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