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延承军人精神,实现强军梦想。在建军93周年之际,浙江新闻客户端朗读温州栏目联合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用音频讲述老中青三代人的革命故事。在故事中感动,在感动中收获,让军人精神久久萦绕在我们之间。
点击收听音频朗读:
朗读者:陈品熹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都市生活频道记者、编导,温州朗诵学会会员。
父亲陈登局,年入伍,年东海舰队护卫艇30大队退役。
马发泉,男,年2月年出生,中共党员,年3月入伍,年1月退役,瑞安市国税局退休干部。年,他发起筹建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在他的努力下,赢得当年战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功建立全国唯一的县级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先后免费接待参观人员65万人次。他动员老战友撰写回忆文章百余篇,收集珍贵文物余件,具有深刻的纪念和教育意义。曾获“中华老年康乐文化先进个人”“中华爱国报国先进个人”“瑞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温州市最美退役军人”“瑞安市十大感动人物”等20多项荣誉称号。
情意绵长,思念渐浓。
耄耋之年的马发泉迎风而立,在瑞安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门前,久久地凝望。他含泪轻唤:“在异乡牺牲的英灵们,归来吧……”
这位从朝鲜战场上幸存的志愿军和他同样勇敢的战友,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英雄群体——在70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战士们用血肉筑起了防御线,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上甘岭寄出的照片和家书——“妈妈,我还活着”
瑞安红景天老年公寓,是马发泉的住处。
客厅里一张已经泛黄的相片上,当年的马老看上去是那么年轻。
尽管已经过去68年,照片背后,那两封家信的故事,恍如眼前。
“那时二哥负伤回国医治时,写信告诉妈妈我死了。其实,牺牲的是大哥……”回忆往事,他两眼泛泪,满心伤痛。
上世纪50年代初,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畔。18岁的马发泉与大哥马良顺、二哥马荣根等七位亲属投身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战场上每一声枪响就有人倒下,不是敌人,就是自己。没有什么比活下来更重要,生死就发生在刹那间。第一次冲锋的时候,马发泉就眼睁睁地看着副连长被敌人打飞了头,而他们几个新兵就在附近寻找副连长的头。
年,金城阻击战打响,身为侦察班长的大哥马良顺,奉命执行排摸高地美军火力配系任务。
夜,黑得不见五指,马良顺带着班里的7名战士,摸黑潜进了美军的前沿,他们将铁丝网剪开了一个口子,悄悄地钻了进去。正当侦察完毕准备回撤时,突然刺眼的探照灯刷地亮起,随后弹如雨下。一发迫击弹打来,马良顺倒在了血泊中。
这一幕,被藏在隐蔽点的马发泉看得真切。在通往高地的路上,几乎每一步都有中国军人的遗体。二哥马荣根也在那时受了伤。
年3月,马荣根因腿部负伤,回到丹东治疗。听闻军中战友说,马家的兄弟牺牲了,马荣根悲痛不已,他写信回家,告诉母亲噩耗。同年6月,伤势渐好的马荣根回到战场,与弟弟马发泉在上甘岭阵地相遇。“发泉你还活着,我寄信回家告诉妈妈,说你牺牲了……”
“不好!”听到二哥的“乌龙”,马发泉拿起刚从美军手中缴获的卡宾枪,让翻译官给他拍了张照片,写下一封简单的家书:“妈妈,我还活着!”
“可母亲不信,她一直在家给我摆设灵堂,烧纸点香,直到年亲眼见到我……”马发泉回忆,3年后重逢,他跪在母亲的面前,两人相拥而泣。
在朝鲜战场上,马发泉相继参加了金城战役、朝鲜高地战役及上甘岭战役。短短的三年,注定了他的人生将永远背负着一种使命。
在宣传抗美援朝精神过程中,他始终——执着追求
0年,当马发泉再次踏上朝鲜的领土,在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看着一个个合葬了数百人的大墓,石碑上只有“烈士之墓”四个字,哭成了泪人。
“我活着回来了,可还有多少英雄,用鲜血把那方土地染红?”
在那一刻,马发泉心里有一种信念开始萌生,他希望这群曾在生命最重要的时刻相互陪伴的战友,永远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回国后,他宝刀不老,全身心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公益事业。
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退休的他没有片刻休息,始终奔波在路上,号召位瑞安志愿军老战士,用余生筹建一座纪念馆——瑞安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以告慰牺牲的英灵。
联络战友捐献史料,奔波在热衷公益的单位和社会人士中筹集资金,向社会公众征集各类史料和纪念品……说干就干,筹建纪念馆,几乎占据了马发泉退休后的全部生活。
但是,就在两年后的一天,忙得不可开交的马发泉突然被诊断出膀胱癌,手术后卧床两个月。
刚能下床,老人就开始四处奔波,他一家一家单位找,一个一个企业走,甚至上街碰见熟人他也要问人家可愿捐款支持,从早走到晚,一天下来脚经常浮肿得很大。
有人劝他:“你是要命还是要工作?”老马倔强地说:“命要紧,工作也要紧。”
如今,每天早上7点,马发泉老人一准出发赶上最近的一班公交车,前往瑞安市西山烈士陵园内的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准备开始一天的志愿讲解员工作。这条路他整整走了18年,风雨无阻。
值得欣慰的是,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天都有很多电话请我去讲课,每天都有人自发过来参观,甚至有一家三代几十口人一起来的。”马发泉说,目前,已有65万人前来参观纪念馆。
采访中,记者问马老:“您今年是87岁吗?”他回答说:“不是,是18岁。”
马发泉,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以退役军人的坚守,十数年如一日,坚持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向所有人传递着执着追求的精神力量。
欣赏完本期的节目音频,你是否也想成为朗读者?
内容正能量,音频节目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优秀的音频作品我们将择优刊播!
以音频结合文稿(姓名、职业、照片、原文)的形式,发送至邮箱zbwzf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