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中方代表的现场翻译“张京”凭借一口气16分钟交替传译的超硬实力再次出圈,她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作“最美翻译官”。与此同时,她的英语口音却引来争议。
某大V发博吐槽:“张京是典型的中式口音,没什么过人之处。”仔细翻开网上的评论,就会发现这样鸡蛋里挑骨头的声音并不少:有的人纠结张京单词选择不够有“气魄”,有的则吐槽张京的英语发音不标准,还有人甚至搬出张京16年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视频,说她的英语有“塑料感”,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对于“专业人士”的业务水平吹毛求疵,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勇气呢?大家反复纠结的英语发音和口音是一回事吗?
4月7日,观察者网官微专门发布了一个视频回怼“口音狙击手”并甩出观点:即使口音各异,也不会妨碍与他人交流。一味纠结口音只会本末倒置,锱铢必较只会让人疲于争辩,疏于正事。新时代,我们对待英语应该开大视野、立大格局、建大体系、做大贡献,用英语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对口译人员来说,长达十几分钟的翻译简直是“魔鬼模式”。一般情况翻译基本不会超过三分钟,十几分钟的口头速度和语言体量是无法想象的,这对翻译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张京却在这样严肃重要的场合,临危不惧地完成了口译工作,甚至连美方发言人也直说“应该给翻译官加薪”。
所以“多见其不知量”的苛责实在是没有必要,而中方翻译的口音,也必然需要贴合中方的立场,张京所谓的“中式”口音显然也是多方权衡之后的结果。因为英语中并没有所谓的标准口音,“伦敦腔”和“纽约音”在彼此看来都是“外地口音”,所以学习英语,更需要重视的是发音而非口音。
英语发音和口音是一回事吗?
前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科负责人MartinWedrll博士这样定义这两者的区别:“发音,指的就是理解不同音所代表的意义;口音,指的是人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发出、组合一门语言的音。”类比汉语,发音就是一个字的正确读音,而口音则是不同地域的人所携带的音调或是特色。
那么该如何正确对待英语口音与发音问题呢?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朱晔这样说道,中国人说英语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发音是可以接受的,对于一般的人学习英语不过分强调口音,而是说只要是能够流利表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旁人听了不会造成误解就可以。
所以对于口音的执念没有必要,殊不知“伦敦腔”其实也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许多家长在要求孩子的英语学习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如过于死板地追求英语基础教育,而不够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表达方式的合理性,那么就算模仿到了英国美国的口音,也不过是流于表面,真正和母语者交流起来才发现经常词不达意、错误频出,这种情况在留学生中也屡见不鲜。
只要学习者知道英语发音规则,即使有中国口音也不会影响交流。真正重要的是实践和表达英语,能够自信地对着他人和世界开口说话,才是最值得鼓励和学习的。
51Talk的学习队长王俊凯就曾被联合国邀请作为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UNEnvironmentNationalGoodwillAmbassador),他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表的全英文演讲不仅能看到王俊凯对于环保的深刻认识,也能看到他优秀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新华社登媒体的多方报道。
(51Talk学习队长王俊凯在联合国环境大会发表全英文演讲)
51Talk的小学员陈鹤途和黎子琳也同样跟随学习队长踏上了更大的舞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用英语说出所思所想,并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51Talk的小学员陈鹤途和黎子琳)一味纠结口音只会本末倒置,锱铢必较只会让人疲于争辩,疏于正事。我们应当以开阔的视野和格局对待英语和英语学习,如51Talk的愿景一般——“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对话世界”,用英语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