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防范“输入性”风险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面对外籍人士返京,如何准确传达信息并传递温暖?克服语言障碍成了首要问题。在北京市东城区社工群里,有出国留学8年的英语达人、有重拾英语的自学者、还有热心东城防疫工作的外籍志愿者……他们为外籍人士返京构筑起沟通的桥梁和服务的保障。
东城区东公街6号住着一对外籍夫妇,他们刚从新西兰回到北京。做好回京信息登记后,当天晚上就接到分司厅社工姚远的电话,预约上门登记时间。姚远曾在英国留学8年,可以和外籍人士无障碍交流,大家都称他是胡同里的“翻译官”。第二天按照预约好的时间入户登记,姚远手里多了一支体温计。“他们家中没有体温计,我家里正好有一支没用过就拿来了。”姚远说,外地或者外籍返京人员都要做好居家观察14天,每天两次测量体温,贴心的服务让这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外籍夫妇,有了家一般的温暖。
做完登记后,姚远还请这对夫妇帮忙,“如果身边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请麻烦他们与我联系。”姚远说,防疫除了可以依靠大数据、点位登记、电话寻访,还要依靠群防群治的力量,“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段时间,和姚远一样忙碌的还有建国门街道“80后”社工赵晓晴,她最近醉心英文翻译,需要负责与金宝街北社区所有返京外籍人员沟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赵晓晴坦言,“英文日常对话我还可以,可是遇到‘居家观察14天’‘每日测量两次体温’‘戴口罩’,我就懵圈了。”于是她找到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表妹,自己用软件翻译好再请表妹帮忙把关。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后,赵晓晴一一记录并形成学习笔记,随时摊开在桌面上,以备工作不时之需。她还把一些常用词句分享到朋友圈,“能帮大家做点事挺好!”赵晓晴自豪地说。
面对疫情,还有许多外籍人士以行动支持抗疫。在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海晟名苑小区值守点位上,多了一位外籍志愿者,他就是来自英国的江浩,居住在东直门地区已有5年时间。
近期,返回小区的外国人日益增多,他们语速比较快,英语水平有限的社工和社区志愿者沟通起来捉襟见肘。江浩一直想为社区做点什么,刚好招募外籍志愿者,他主动找到社区负责人请缨参与防疫工作。社区负责人介绍,“外籍居民回到小区后,有的不知道怎么办理信息登记手续,有的不知如何寻求帮助,还有的想代买生活用品。多亏了江浩的加入,让我们的值守工作事半功倍。”
据了解,为进一步做好“外防输入”的英文防疫服务,东城区除了积极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加强社区志愿者力量,还将各类社区服务项目翻译成为英文,先后发布《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开信》中英文版,并制作套中英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海报及英、日、韩文《温馨提示》卡片张,发放至各街道及所有社区。东城区外事办还为防疫有关文件提供多语种翻译,以切实提高外籍人员对防疫政策和知识的知晓率、普及率,全力做好外籍人员返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