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3月刚刚结束的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会议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我们的高级外交官员高超的谈判技巧,不得不说的就是火遍全网的“最美翻译官”张京了。
在杨洁篪主任对布林肯长达16分钟的驳斥之后,我们的翻译官对信息量如此庞大的发言进行了完整且准确无误的翻译,引起美方代表团高度赞扬。
然而纵观我国历史,也曾经有过因为翻译的错误,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产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过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婉拒粮食援助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和苏联的外交关系在经过最开始的“蜜月期”之后,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开始嫌隙丛生。两国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小摩擦不断一直到中方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断然拒绝苏联在我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军事基地的无理要求而彻底交恶。
苏联方面不顾信义,撕毁协议、烧毁技术图纸、撤走了全部的援助专家甚至还逼迫中国偿还抗美援朝时期的借款。苏联的背信弃义使得彼时中国脆弱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长达数年的“中苏论战”直到年,苏联方面才因为外部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关系有所缓解。
老一辈的人都有印象,年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当时由于天灾人祸各种因素,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面积的粮食短缺,新生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苏“冷战”逐渐激烈,中国对于苏联来说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军事实力都是苏联必须要拉拢的对象。
所以,借此时机,赫鲁晓夫向中国抛来橄榄枝:苏联方面愿意借给中国一百万吨粮食和五十万吨的蔗糖,以帮助中国度过危机。然而中国方面却委婉地拒绝了苏联的粮食援助,只是接受了五十万吨的蔗糖,这又是为何?
一字之差蒙受损失
原来在赫鲁晓夫给中国领导人和信件中,由于翻译组翻译的失误,导致我国领导人对苏联的本意错误判断。
当时赫鲁晓夫的信件中明确写的是“借给”,而我们的翻译组却翻译成了“借贷”,区区的一字之差,含义却大大不同。“借给”的意思是当危机度过之后中国可以偿还这批援助,而“借贷”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偿还这批粮食,还要偿还高额的利息。
对于苏联的逼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历历在目,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回复苏联我们只愿意接受五十万吨的蔗糖,而粮食方面我们决定向国际市场方面购买,如果国际市场的粮食购买出现问题,再考虑苏联方面的粮食。
其实现在看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需要中国付出更高昂的经济代价,但是中国还是咬着牙拒绝了苏联的粮食。
直到我国派代表去苏联商谈蔗糖的借贷问题的时候,时任中国的外贸副部长周化民发现了事情的端倪,最终双方核实,是由于我们翻译的错误,错将“借给”翻译成了“借贷”。然而由于我国已经在国际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了粮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不可挽回。
对此,我国的翻译工作组懊恼不已,深感愧疚。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苏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改善效果。
而中国的领导人却对翻译组的工作人员没有过多的苛责,反而是安慰他们让他们不要过于自责,以后在工作中多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就是了。
翻译悲剧前车之鉴
诸如此类的翻译错误,在世界历史上还发生过多次,有些时候只是闹了一些笑话,而有些时候则会造成惨绝人寰的悲剧。
譬如年在莫斯科波兰大使馆的西方使节招待会上,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语出惊人地说道“我将埋葬你们”。此言一出引发全世界的恐慌,毕竟苏联所拥有的核弹数量是以万为单位计算的。
后来经过证实,赫鲁晓夫的原意是指“资本主义将从内部瓦解,而我原意为你们掘土”。虽然依然火药味十足,但总不至于像之前的翻译那样引起整个西方世界的恐慌。
再早一些的事件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日本帝国对于全世界对其的投降劝告,给予美国的回复是“拒绝”,这就直接惹怒了美国当局,直接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也使得日本是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这使得日本在遭受核打击的当天就死亡三万多人,在后续的十多年里,因核辐射的影响,陆陆续续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22万人。
而其实当时给美国的回复是“再商量”,明显是有讨价还价的意思,而不是直接地“拒绝”。一个简简单单的翻译失误,而造成数十万的平民死亡,岂不是人间惨剧。
翻译工作“信”字为先
由此可见,在国际交往中准确无误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清末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首先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字放在首位尤显其重要性。
如何做到翻译的准确无误,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做到准确的理解,这种理解应当分为对原意的理解和对引申含义的理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再结合语言环境分析,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翻译。
其次就是要专业,对待任何事情和工作都要一丝不苟,说到字斟句酌都不为过分,切不可因为自身的倦怠而疏忽大意,一个无心之失就很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还要注意翻译的思想性,有些时候一个语气的变化也会对表述者的原意产生曲解,应当做到在准确无误的同时,完整的将叙述者的本意传达出来。
小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与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外事交往还是国际贸易总是要频繁的和全球各国打交道。这对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在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锐意进取。正是由于有了年的翻译事件,使得我们一辈又一辈的外交官时刻警钟长鸣。
3月的中美战略对话,我们优秀的翻译官就展现出了良好素质,又一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