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群中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同时,自年成立以来,肿瘤登记中心也不断发展,在癌症负担监测和防控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最新一期的《柳叶刀-肿瘤学》上,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赫捷院士团队发表重要综述,介绍了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发展里程碑和现状,并从肿瘤登记数据分析了近40年来中国癌症负担的变迁,以及对防控的影响。
截图来源:LancetOncology
中国肿瘤登记的发展历程
研究团队通过介绍关键里程碑,勾勒出了中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快速发展。
年,为了调研河南林州地区食管癌高发的情况,中国成立了首个肿瘤登记中心。
年,中国首个城市地区肿瘤登记中心在上海成立。
年代,首次中国全国性癌症死亡率回顾性调查完成,覆盖了全中国96.7%的地区。根据这份报告,特定癌症高死亡率的地区随后陆续建立肿瘤登记中心。
年,中国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成立,开始持续收集与分析全国层面的癌症数据。
年,中国国家肿瘤登记和随访项目启动,年,《肿瘤登记管理办法》发布。
随着一系列*策的支持,肿瘤登记中心的数量从年的43个迅速增加到年的个,覆盖了4.38亿人(占中国总人口31.5%),其中城乡人口分别占48%和52%。
目前,中国大陆的所有31个省级地区都已经开展肿瘤登记工作。医院、医疗机构和卫生机构都应提交癌症病例记录,生命统计系统(TheVitalStatisticsSystem)需提供人口死因数据,此外,还通过死亡监测数据、保险记录、丧葬记录等多个渠道的数据作为交叉补充与关联信息。相关标准的制定确保了数据质量。所有患者信息都能够得到保护。
40年来,中国癌症负担的变化趋势
-年间和年,肿瘤登记工作团队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国全国癌症死亡率调查研究。结合肿瘤登记中心多年来积累的监测数据,赫捷院士团队在综述中指出,总的来看,年-年间,中国癌症负担不断增加,且不同癌种负担的变化趋势各有特点。
中国人群死于癌症的比例从-年间的10.1%增加到年间的24.2%。癌症粗死亡率从74.2/10万上升至.1/10万,但年龄标准化死亡率自-年后就开始逐渐下降,从94.4/10万下降到年的77.9/10万。这提示,总体癌症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值得注意的是,从3个指标来看,男性癌症负担的增长都更快。
▲-年癌症死亡负担,A:癌症死亡占总死亡的相对比例;B:癌症粗死亡率;C:癌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从不同癌种来看,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死亡负担一直很高,尽管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降低;同时,肺癌、女性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总体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综述指出,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的问题日益加重,吸烟和空气污染普遍,以及感染相关疾病的控制得到改善,也可能导致中国癌症负担的特点发生变化。
▲-年中国10种最常见癌症类型的死亡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翻译:医学新视点)
年-年来,所有癌症的总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其中女性的年龄标准化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男性则趋于稳定。男性最高发的癌症类型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道癌和膀胱癌。女性最高发的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和宫颈癌。
▲-年中国总人群、男性和女性癌症发病率。ASR-年龄标准化发病率,CR-总发病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中国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也不断提高,从-的30.9%上升到-年的40.5%。胰腺癌仍是“癌症之王”,-年间的5年生存率仅为7.2%,多为“懒癌”的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则高达84.3%。
8种癌症的5年生存率有了实质性改善,包括食管癌、胃癌、喉癌、骨癌,宫颈癌、子宫癌、膀胱癌和甲状腺癌。致死性极高的胰腺癌和胆囊癌的生存率则进展很小。
肿瘤登记数据推动癌症防控
赫捷院士团队指出,整体而言,肿瘤登记数据在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估中国不同地区的癌症负担和防控进展;指导癌症防治中的资源协调;支持癌症成因和预防的相关研究。基于这些数据带来的洞见,一系列项目开始落地:
《全国肿瘤防治规划纲要(-)》着重防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比如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同时确保肿瘤登记工作覆盖中国5%的人口;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推动了农村地区和癌症高发地区的全面癌症防控。
《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年)》进一步要求肿瘤登记工作覆盖中国30%人口,促进国家癌症图谱绘制。
在更近期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年)》和“健康中国”计划中,改善癌症生存率、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慢病过早死亡成为重大目标。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赫捷院士为本文通讯作者(图片来源: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