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宅议
大国方兴,九鼎待衡。国人必然也必须面对的,不是追逐丰厚物质的狂热,而是一次精神层面的冷沐与变革。
不论经济增长是否遭遇瓶颈,不论社会发展是否亟待转型,中国已然成为整个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分子。一艘满是训练意义的 瓦良格 号初次下水便引发全球热议,足以证明。
尽管我们的普通民众并不算富足,尽管我们的国家依旧 发展中 ,但既然已经成为 坐二望一 的大国,一轮国民意识的更新便必然会到来,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领域,更必须真正从精神层面顺其变,引其锋。
虽然也曾频现冰点, 燥热 仍是十多年来中国房地产业最恰当的关键词,*策红利、资本红利、人口红利、城市化红利 万千红利集于一身,地产如何能够不火?业者如何能够不头脑发热?
然而,时至2011,一剂剂大寒冷之药终于给了地产业冷静的档期,于是,经历了近乎癫狂的2009年,经历了外表迷茫、内心坚强的2010年, 彷徨 终于成为今年的地产标签。然而,这一年也注定与上一个冰点 抱团取暖 的2008年不同,最冷的是一道道朱批 限 字令,而并非需求的急坠。
彷徨之中,房地产业需要弘扬并坚持,并进而能藉此寻机于危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也许并不是另辟蹊径,寻找所谓的一片片蓝海,因为那无际的蓝色之下,也许早已潜藏着可知或不可知的暗流甚至喷薄欲发的火山。作为行业的守望者,中国房地产报早在满天炙热的2009年,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产品为王,人本为王。
正是基于此,加之对于中华文化回归的期盼,本报在两年前便首次推出了 国宅议事厅 ,广邀各界名家各进贤言,探讨何为最适宜中国人的居所,正如钱穆先生所云 道属和合,理属分别 ,一番正本清源之后,国宅的定义逐渐清晰,在经历2008年低谷后质量频发的2009年,本报呼吁行业进入 新国宅时代 引发了行业的共鸣。而在2010年,国宅话题由论剑阶段步入铸剑阶段,本报再发呼吁,产品永远是行业的基石,旺市不是忽略品质的借口,对于产品力的 亮剑精神 又一次引发了行业中坚力量的共识。
2011,我们又该呼唤什么?国宅不仅仅要秉承传统,不仅仅要建筑上层,国宅应有更博大的胸襟与更广阔的内涵,其理念可纳百川而博取四海,其层面可广涉各阶层而非贵胄专属。国宅议事厅再度开启,期待的正是更多心系国运、念怀人居的您发表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