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票房跌电影绝技了十大痛点解析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169331.html


  回望年的电影市场,全年票房打破亿,所有人放声喝彩。


  年春节档继续神话,7天便成功打破36亿,孕育出华语电影史上的34亿票房冠*《美人鱼》。然而狂欢过后,却进入了长久的冰封期——五一小长假影市总计仅贡献6.57亿票房,大大低于预期;暑期档国产电影票房陡降30多亿元;国庆档7天总票房约为15.8亿,同比缩水2.8亿,跌幅约达15%……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着实令业内人士真真实实心紧了一把。年初“中国电影年破亿不是梦”的豪迈目标还言犹在耳,眼下却是一盆又一盆的浇头凉水。


  盲目狂欢和盲目扩张后,市场持续的低迷,不得不让人警醒,是哪儿出了问题?


  以下,我们通过当前电影市场的痛点剖析,来对此稍作解释。


  一、经济下行,影视公司股价跌幅超40%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7%,创新世纪以来增幅最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年上半年传媒行业营业收入增速26.97%,远高于A股平均水平,但已低于15年的35.74%,疲态初现。截至10月1日,华谊、北京文化、新文化等多家影视公司股价下跌超过40%。


  二、热衷资本套现,推高IP和明星价格,扰乱行业生态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发起了26起标的公司行业类型为影视与娱乐的并购事件,交易规模合计达到亿元,这便是影视业热衷资本套现的一个缩影。


  资本运作频繁,但却不是为了做强内容。不少公司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追逐热点,配合二级市场炒作股价。许多公司高价收购的内容IP,如网络文学等,并不一定具备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优势。部分公司储备天价IP做高估值,圈入更多资本,但该部分估值可能难以兑现。


  而资本对于影视行业的追逐,使得市场快速扩张,摊薄了人力资源,可能进一步降低内容质量。


  三、大投资IP扑街,行业拐点隐现


  今年多部大投资IP电视剧暑期扑街。电影方面,盗墓笔记、爵迹等大IP也难逃口碑票房惨淡的结局,不少电影甚至血本无归。截至10月1日,年内播出电视剧中,湖南卫视《亲爱的翻译官》收视率2.04%夺冠,此收视率等级较前几年大幅缩水。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电影票房自春节档高峰之后;暑期档竟没有一部电影票房过1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缩水31.30亿元;国庆档也出现四年来的首此负增长;近期就连总局电影公示剧目数量都出现小幅回落……以上事实都在展示着影视行业拐点已至。


  四、过分依赖票房收入,“爆款”盈利期太短


  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有一个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盈利对单片放映过于依赖。


  电影行业产业链包括:内容制作、电影发行及电影放映。而电影公司的传统商业模式,很大一部分盈利依赖“爆款”。比如光线传媒,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4%,净利润增长%。其中,电影项目实现收入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人鱼》这样的“爆款”。传统制造企业利用爆款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盈利,但电影公司出了一部爆款电影,却很难获得持续盈利能力。


  五、电影发行走偏,过度依赖高额保底发行


  在电影发行上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年电影票房的惨淡。比如,过去是胶片拷贝,还能够精确知道胶片去了哪里,发行了多少。但现在全部是数字化放映,发行公司就盲目了,同质化更加严重,导致所有产品出现对冲,很多影片就变成炮灰了。


  并且现在我们国家的电影发行走偏了,高额保底发行这种资本运作反而成为了主流。以今年暑期档为例,高额保底电影全部扑街了。为什么一部只能达到4亿的票房我们要保底10亿呢?这就是泡沫带来的乱象,很多人以为买票房可以花小钱挣大钱。但是这个做法已经不灵了,电影最后的结果是市场说了算。再大的保底,电影不好看,观众也不会买账。


  六、“票补”取消,上座率降低,进入行业阵痛期


  在“作弊记”和“注水问”之后,上级的严肃态度和影迷的普遍怀疑,引发了连串影响。人们对许多“票房大户”也产生怀疑,使得票房注水现象客观上得到遏制。所有电影都如履薄冰,不敢做手脚。


  “票补”的步伐已经走得越来越艰难,电影质量不佳,商场缺少大片支持,营销缺位,电影电商也勒紧了裤腰带,只给到少得可怜的票补。因此习惯于买贱价票的影迷们,对看电影越来越多呈张望的态度,也客观上造成上座人次的降低。


  七、优质内容供应不足,国产烂片占满档期


  资本涌入电影行业,为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但资本有快速套利的诉求,过多制作“速食”内容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走进院线的百部电影里,在豆瓣评分里超过6分以上的有31部,但在这31部电影里,有15部都是进口片,而国产片(不含中外合拍片)仅为13部。


  更让人尴尬的是,今年暑期档大家默认烂片阵营里(5分以下)的44部电影,占到了百部院线电影四成以上的份额。可以说国产烂片几乎承包了整个暑期档。没有好内容,票房当然上不去。


  八、类型电影泛滥,鲜肉满屏的青春题材也玩不转了


  国产青春片今年的口碑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今年囊括鲜肉的青春片却遭遇集体吐槽。


  类型片泛滥是资本趋利的表现,一旦认为某类型电影比较卖座,就特别愿意去跟风投资,《致青春2》便是一例。当资本疯狂扎堆一种类型片的结果就是一地鸡毛。


  此外,国产恐怖片的表现也特别差,大家都以为国产恐怖片是小投入大回报,实际上小投入影片做起来是最不简单的,现在所有国产恐怖片的片名基本上就集中在诡、*、恐怖,光这一点,观众就很腻味。


  九、明星粉丝经济难再奏效,拍片思路亟待转变


  如今的中国电影,为什么烂片特别多?因为很多的导演和制片人都走入了一个误区——电影只要是明星足够多明星够大牌,那票房就一定没问题。因为卖的都是粉丝电影,只要明星参与了,电影上线了,所有参与的明星都会发动粉丝去看,而很多的明星粉丝都在千万以上,几个一叠加,瞬间上亿的票房收入就有了保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电影一大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


  现在大家都在效仿这种方式去拍电影,于是明星开始各种电影串场,这个参一脚,那个串一下,然后钱还一分不少。看起来一年之内拍了很多电影,结果没一个是代表作。国庆期间《湄公河行动》的票房逆袭,力压《爵迹》等大IP全明星电影,恰恰给很多导演制片人一个耳光,观众花了钱,就想看好片。电影不好看,再多鲜肉、再多投资,观众也不会买账。


  十、靠投资拉动已行不通,中国电影需要快速增长和慢速成长


  过去我国电影产业的增长是靠投资拉动的。投资拉动在于一方面是制片投资很多,每年制作就有部影片,在全球排在第三;第二个投资就是影院,我们国家影院和银幕增长非常快,这两头增长拉动整个产业的增长,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总是靠投资来拉动也不会长久的,还是要靠电影的自生力。


  今年的电影市场的整体票房表现应该是给过热的资本都泼了一盆冷水。诚如李安导演所说:中国电影太浮躁太喧嚣,这不是电影业应该有的,中国电影应该“快速增长和慢速成长”。


  结语:中国电影还在成长阶段,基础还不够坚实。应该放慢速度,检查一下我们还有哪些做得不好,这其实是为了以后走的更快。资本是逐利的,而电影是一个创意的产业,又要传承文化,急功近利是做不好的。

相关悦读

招标季广告主投放走势先看下数据

消费市场"寒冬"期的生意经

如何优雅地吃下文娱这块蛋糕?

媒介原创文稿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下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