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55.html言九林
全文约余字,阅读约需9分钟
负责接待马戛尔尼使团的徵瑞,见到使团船舱内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便非常自觉地脑补了一段情节,说英国人在船舱正中“供奉圣容,外边装金,镶嵌珠石,外罩大玻璃一块,该贡使十分敬肃,不敢在此起坐”。
年2月20日,英国外相巴麦尊向清廷发出了一份照会,内中称:为了“向皇帝要求赔补和昭雪,英国女王陛下业已调派海陆*队前往中国海岸”,“远征*司令已经奉命,一经驶到中国海岸,立即封锁中国的主要海口,并将凡所遇到的中国船只一体截留扣押,且将攻占中国领土的某处方便地方,由英*掌管占领,直到各事商定,并经办竣,使英国*府满意为止。”①显而易见,这是一份英国*府向清廷正式宣战的外交文件。上述引文来自美国历史学者马士(HoseaBallouMorse,-)的经典名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年版,张汇文等人翻译),可以说大体反映了英国照会的本意。然而,道光皇帝当年读到的翻译文本,却有另一番大不相同的语调。照会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英国将对清廷采取何种行动,对这部分内容,翻译文本的信息传递基本是准确的,比如说“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师,前往中国海境”,这些*队“一经驶到大清国海境,即行固围坚封大清广大海口,将所逢中国之各船只,拦截拘留持守,且命占据大清属辖之便当地方,为英国*师所镇守之地”。但对这些*事行动性质的描述,却极大偏离了英文文本的原意。其中,出兵的目的,被说成是“求讨皇帝昭雪伸冤”,俨然如藩属国向宗主国喊冤寻求公道;封锁港口、扣押船只、占领领土等*事行动的目的,被说成是“大英国家要令京师上宪触目惊心”,俨然如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武力施压;呈递这份外交照会的目的,也被说成是“启大清宰相,并将大英国受冤屈之缘由……一一述明”,俨然给人一种拦轿喊冤的既视感。②值得注意的是,道光皇帝拿到的这个翻译文本,并不是清廷自己的杰作,而是由英国人马儒翰(JohnRobertMorrison,–)提供。为了让清廷准确接收到英国*府的意志,巴麦尊将翻译工作交给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汉文秘书兼翻译官马儒翰。他没有料到的是,马儒翰竟会将一份宣战照会,翻译成“求讨皇帝昭雪伸冤”的告状信。▲马儒翰(右)与他的同事GeorgeChinnery误译的结果,自然是让拿到翻译文本的道光皇帝产生了严重误判。为了展示“天朝上国”绝不让外藩蒙受冤屈的广阔胸襟,道光皇帝下旨给两广总督琦善,要他就“文内所求‘昭雪冤抑’一节”详加调查,须做到“处处得实,方足以折服其心”;并让琦善转告“英夷”,他们的伸冤公文皇帝已经仔细看过,“大皇帝统驭寰瀛,薄海内外,无不一视同仁,凡外藩之来中国贸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惩办。”③意思是让洋人们放心,大皇帝一定会还他们一个公道。这个公道后来具化为*策,便是惩办了前任两广总督林则徐。下旨处分林则徐的那一刻,“俾该夷等咸知天朝大公至正,无稍回护”的目标达成,道光皇帝胸中想必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满足感。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完全错解了英国*府的立场与目的。毫无疑问,马儒翰的翻译是造成此番错解的直接原因。今人已无法知晓马儒翰究竟为何会翻译出“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这样荒唐的词句。有意见认为,马儒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为英*出谋划策,他担任翻译期间造成的许多误译有利于英方,实乃有意为之。④也有意见认为,马儒翰虽然在华多年,但中文水平很一般,须高度依赖其父马礼逊(RobertMorrison,-年)所编汉英字典——这部字典是世界上的首部汉英字典,比较粗糙,并不具备将西方*治文件完整传递给清廷的能力。⑤其实,不管马儒翰是有意还是无意,“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这种错误翻译之所以会有市场,会被道光皇帝当成整篇照会的“文眼”,终究还是因为它呼应了清廷在外交上常年玩弄文字游戏的传统,与清廷源远流长的精神胜利法产生了共鸣。如果没有这样的传统,没有这样的共鸣,道光皇帝看到送来的翻译文本里既有英国将派*队来华封锁港口的内容,也有强硬要求清廷割地赔款的内容,他必不会真以为此番冲突是“英夷”在向清帝国喊冤,在向他爱新觉罗·旻宁寻求公道。毕竟,这些内容无论怎么理解,都是在宣告两国即将进入战争状态。这种以文字游戏来获取精神胜利的做法,至晚自雍正时代便已开始。年,雍正派理藩院官员托时率使团前往莫斯科祝贺彼得二世登基,并商讨有关准噶尔部的问题,但没有携带国书。在给俄国枢密院的咨文里,清廷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按我中国之例,凡派使外国均降敕谕,因我国与俄罗斯国原为邻国,今不再降旨而仅派使臣前往。”意思是按照体制,清廷的国书只有一种,就是大皇帝下达给藩属君王的谕旨。此番外交是将沙俄当成平等国家对待,故没有国书——在雍正的立场,此举实乃特殊恩典,之前沙俄使者来华,清廷始终要求他们向皇帝行藩属之礼,引起许多矛盾。雍正如此让步,自然是希望在准噶尔问题的谈判中能少一层纠结,多一点实效。托时使团出发未久,彼得二世突然发病去世,女皇安娜一世即位。于是雍正又派出一个以内阁学士德新为首的新使团。托时使团在莫斯科、德新使团在圣彼得堡先后得到了安娜一世的接见。按照雍正皇帝的训示,如果俄方不主动提出觐见沙皇,使团也不要提觐见沙皇之事。如果俄方提出觐见要求,那就告诉俄方:“按本国之礼,除叩拜我皇上之外,其次可拜见王爷等,我两国自相和好已有多年,实不与他国相比,贵汗既然务必会见,则本使臣等可按拜见我王爷等之礼拜见贵汗。”意思是“三跪九叩首”之礼专属大清皇帝,天底下其他君王的地位皆低于大清皇帝,无资格享用这种大礼。但清俄两国关系与众不同,使团可以破例用次一等级的“拜见王爷之礼”觐见沙皇。最终,托时使团与德新使团向安娜一世行了“一跪三叩首”之礼。这是一场诡异的“双赢”。沙俄方面,使团的跪拜超出了当时欧洲国家外交礼仪的限度,在观感上让沙俄君臣获得了极大满足。清廷方面,“一跪三叩首”属于内外王公相见礼仪的一部分,相当于“曲线纳藩”,让清廷“成功”变成了高出沙俄一个等级的宗主国。在文字游戏里,雍正皇帝获得了他想要的胜利——不过,即便如此,托时使团与德新使团的这次出使,最终还是被乾隆皇帝从官方资料中刻意抹去了,理由之一是乾隆皇帝不想让天下人知道,尤其是不想让其他藩属国知道,清廷的使者曾向沙皇一跪三叩首。他很清楚跪拜产生的观感与文字游戏里的胜利是割裂的。⑥▲精神胜利法代表人物:阿Q电影《阿Q正传》然而,乾隆皇帝也是玩弄文字游戏的高手。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前后,乾隆君臣间靠文字游戏获取精神胜利的做法层出不穷。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乾隆,说马戛尔尼使团将要来华,目的是促进商业关系。
若忠实于原意,信的开篇翻译成中文应该是“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伸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遗憾。”但经两广总督郭世勋之手呈递给乾隆的奏议稿,却变成了“闻得天朝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靠着叩祝、十分不安、恳想求、施恩这类文字,乾隆皇帝“成功”收获了英国国王的崇拜、敬仰与诚惶诚恐。
由马戛尔尼转呈的“英王致乾隆皇帝函”,在翻译过程中同样被改得面目全非。原信开篇是向乾隆介绍英帝国开拓殖民地的巨大成就,清廷翻译的版本开篇却是“(英吉利国王)恭维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心里长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⑦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WilliamAlexander
在文字游戏里不断获得胜利,久而久之,文字游戏也就变成了清廷*治生活的一部分。负责接待马戛尔尼使团的徵瑞,见到使团船舱内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便非常自觉地脑补了一段情节,说英国人在船舱正中“供奉圣容,外边装金,镶嵌珠石,外罩大玻璃一块,该贡使十分敬肃,不敢在此起坐”。
乾隆皇帝看了后深感愉悦,下旨给*机处,要徵瑞再去调查一下:英国之前从未派人来进贡,他们如何得知朕的容貌?他们供奉的,是不是类似各省万寿牌的事物?或者也有可能是从西洋人郎世宁等人绘制的画作里看到了朕的容貌?徵瑞是否亲眼见过那幅画像,如果没亲眼见过,可以装作无意间闲谈,去探问一下船中供奉的御容到底从何而来。
乾隆很希望此事为真,他告诉徵瑞,“如果伊国诚心供奉,亦足以见其敬事之忱,不妨令其据实登答。”可惜所谓虔诚供奉只是徵瑞的脑补,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乾隆觉得英国人有可能对着自己的画像生出无限景仰,与他的孙子道光皇帝愿意相信英国*队来华只为找自己伸冤求一个公道,实是一脉相承,都是在欺人的文字游戏里沉溺太久,然后走向了自欺。
▲官员叩拜乾隆皇帝WilliamAlexander
虽然现实无情,年与英国的战争,年与英法联*的战争,清廷都没有打赢,但百余年来形成的以文字游戏欺人并自欺的传统根深蒂固,早已成了清廷朝野*治文化的一部分。于是,当年6月29日,俄、美、英、法、德与荷兰六国公使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同治皇帝时,类似的文字游戏再次横空出世。同治皇帝的《起居注》与《穆宗实录》对鞠躬礼一事只字不载,专门刊发朝廷*事动态、皇帝上谕与臣僚奏章的《京报》却称:
“英公使先诵国书约二三语,即五体战栗。帝曰:‘尔大皇帝健康。’英使不能答。皇帝又曰:‘汝等屡欲谒朕,其意安在?其速直陈。’仍不能答。各使皆次第捧呈国书。有国书失手落地者,有皇帝问而不能答者,遂与恭亲王同被命出。然恐惧之余,双足不能动。及至休息所,汗流浃背,以致总署赐宴,皆不能赴。其后恭亲王语各公使曰:‘吾曾语尔等谒见皇帝,非可以儿童戏视,尔等不信,今果如何?吾中国人,岂如尔外国人之轻若鸡羽者耶?’”⑧
按《京报》的说法,这些外国公使全被同治皇帝的天威给吓坏了。面对皇帝的问话,他们张不开口,迈不开腿,拿不住国书,汗流浃背狼狈不堪。当时著名的经史学者李慈铭就很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将之载入了自己的著作《越缦堂国事日记》,且评价说:“盖此辈犬羊,君臣脱略,虽跳梁日久,目未睹汉官威仪……今一仰天威,便伏地恐后,盖神灵震叠,有以致之也。”上有所需,下有所好,文字游戏里的清帝国无往不利。即便年与年两次丢了京城,也可以很体面地写作“北狩”与“西狩”。
参考文献(向下划动查看):
①马士(HoseaBallou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②同上,第-页。原载于《筹办夷务始末》第十二卷。
③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④胡其柱、贾永梅:《翻译的*治:马儒翰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浙江社会科学》年第4期。
⑤王宏志:《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昭雪伸冤”:鸦片战争初期一条影响道光皇帝对英策略的翻译》,《外国语文研究》年第4期。
⑥陈维新:《雍正皇帝遣使赴俄外交禮仪交涉——兼論清朝官书不载托时、德新使俄问题》,《俄罗斯学报》第九期(年12月)。
⑦王宏志:《大红毛国的来信:马戛尔尼使团国书中译的几个问题》。收入《翻译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
⑧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册,第60-61页。转引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该文原始中文版不知何在,稻叶君山见到的是英文版(当是读《京报》者所译);稻叶将之译为日文,后又由但焘将之译回中文。
题图:乾隆皇帝的宝座马戛尔尼使团随行画师WilliamAlexander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guancha
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帝国经济风暴》(浙江人民出版社)图书一本。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