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翻译一本书像是在做代孕母亲 [复制链接]

1#
青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1.html

你好呀!

年结束时,湾湾在你的还好吗?|我的小事记里邀请各位写下自己的小事记,点赞最多的朋友会得到湾湾的一本赠书。万冰玲得到的点赞最多,她的是这样的:

“经历了4个月找工作的恐慌和无聊,然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同行人基本都很友善。我爱北京!开心激动又心灰意冷地看到自己翻译的小说上市了,然后沉默茫茫书海,然后因为有人评论说文笔好而激动不已。……”

她翻译的这本小说是《必须救出罗茜》。

在这里,湾湾邀请她分享了自己翻译的经历,也邀请你转发留言「自己在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情以及打算如何去做到它」。2月01日20点截止,点赞最多的朋友将获得万冰玲送出的这本小说。

当我在法国读翻译研究生的日子进入倒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写遗嘱的状态。因为心里清楚,翻译赚不了多少钱,日后很难以翻译为生。那时的我一边为找实习而焦虑不安,一边又问自己,假如这是最后一份翻译工作,在不用考虑收入的情况下,我想做什么翻译呢?

废话,当然是文学翻译啦!

确定了想法后没多久,我就通过豆瓣上的翻译小组,幸运地得到了一个机会:翻译法国大作家皮埃尔·勒梅特(PierreLemaitre)的《必须救出罗茜》(ROSYJOHN)。

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

作者皮埃尔·勒梅特生于年,其小说《天上再见》(Aurevoirlà-haut)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项龚古尔奖。由这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电影也确实很好看,个人强烈推荐!)

《天上再见》电影海报

相比获奖作品《天上再见》,《必须救出罗茜》不论是在体量还是深度上,都难以望其项背。不过,这本书的定位就是口袋书,就是你在地铁上,打发那么一两个小时路程的消遣。

但它也是一本高水准的文字电影。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在36小时内,凶手在巴黎埋下7颗炸弹,却在第一颗炸弹爆炸后就主动自首,用剩下炸弹的位置信息来换取母亲和自己的自由,而警长每拖延一天,就会多一颗炸弹爆炸。」

在如此紧张的时间背景下,整本书里还穿插着荒诞和幽默的情节。

比如,警长卡米尔和总统焦头烂额地谈条件时,还不忘和女朋友短信调情。

又比如,偷偷约见女网友的已婚男人被炸飞,不得不向妻子解释为什么那个时间点头会被卡在女性内衣店的橱窗玻璃上。

这不得不提到皮埃尔·勒梅特高超的小说技巧。在读原著的时候,皮埃尔·勒梅特文字之精炼就曾令我印象深刻,这也使得情节进展利落、迅速,往往在一句话里,通过后置定语给读者创作出阅读的惊喜。

虽然这本书的页数已经告诉诸位读者,你不会走得太远,但是情节之精彩还是让人喜出望外,沉浸其中。紧张的气氛中不时有一点点幽默情节调整节奏,让读者体验到过山车一般的心情起伏。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读者读罢会有自己的评价。

我如何翻译这本小说?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巴黎做翻译专业研究生的毕业实习。那时,我大概有四五个月的时间翻译这本书,撇除最后一个月用来重读或是防止意外,在剩下的每个月中,出于对自己的了解,我还会空出3天左右的时间放例假——来月经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想做。

如此算下来,安排到每天的翻译工作量也就在两个小时左右。当然,事实情况远不止于此。每周我都会把已经翻完的部分里不太确定的部分收集起来,去找法国朋友请教。

找到合适且长期的法国人请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在语言交换软件上寻找真正有决心学习中文的人之外,我拿着问题几乎问遍周围所有法国人,比如我当时的中产阶级老房东、常常一起尬聊的法国室友等等。

当时我也非常幸运,结识了两位在巴黎高师念书的精英。那时,每周有那么一天,我白天去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出版社实习,下班后就去拉丁区的巴黎高师找朋友,请教问题,真是一段美好回忆。

路上的巴黎街景(via.作者)

每天两小时的翻译是非常适合我的节奏,最后,我也几乎所预期的时间里,完成了第一遍翻译。接下来,对照中法文阅读,检查错漏,最后再通读中文翻译,看语句是否流畅。

总的来说,我认为当时的时间安排非常合理,有一定的弹性,且每天保持一定的工作量,既有利于我保持在书中的节奏,也有利于我形成习惯,从而坚持下去。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外语是一种困难,而另一个难点则是译文选择。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学过一些翻译理论,具体学术名称我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大概曾涉及到这样一个概念:在翻译有些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忠于原文进行翻译,但可能由于文化差异,这些原文会考验读者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将这个词进行本地化,用本土常见的相似东西来代替原词,只是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信息的缺失和变味。

比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法国名校巴黎高师,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人而言,仅仅在译文中提到“巴黎高师”未必知道其象征意义。在假定大多数读者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可以选择用“北大”来形容乃至代替原词。这样听上去或许有些离谱,但在早年的一些中文译著中确有发生过。

在这本《必须救出罗茜》中,我也曾做出这样的选择。书中曾提到一家名为Women’sSecret的西班牙连锁女性内衣店,由于中国读者对这家内衣店未必了解,我译成了“维多利亚的秘密”。

还有一些选择来自于我作为读者的角度。我曾有些糟糕到令我印象深刻的译著阅读体验。外文书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称呼一个人的时候,一会儿叫这个人的姓,一会儿叫这个人的名,有时又写出全称来。如果在翻译的时候也直接照搬原文,我认为非常不合理——本来外文名字就又长又难记,还变来变去,让人搞不清状况。我就曾经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谁是谁了,为此相当生气。

所以,我在翻译《必须救出罗茜》的时候刻意避免了这种情况。在法语中,称呼一个人的姓,语气相对称呼名字时,会更加正式一点。所以在只提到人物的姓时,我会选择使用人物的全称,这样,不熟悉人物的姓时,读者至少可以通过名字,认出人物。

在我曾经糟糕的阅读体验里还有遇到一个问题:主人公的名字被翻译成了“让”(Jean)。由于“让”本来就有自己的中文意思,我往往需要多读几个字,才能知道这个“让”到底是人名还是介词,很影响阅读体验。

“让”(Jean)在法国实在是一个大众姓名,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全名叫“让–保罗?萨特”,而卢梭全名则叫做“让-雅克?卢梭”

好巧不巧,《必须要救出罗茜》中的主人公也叫“让”(Jean)。编辑告诉我,名字只能根据《法语姓名译名手册》来翻译,不能自己随便创造,无奈我只好妥协。

像这样的妥协还有一些,编辑作为最后的把关人,自然有权力对成品做最后的修改,但这样的修改并不需要征得我的同意。加上翻译费用也是一次结清,我看着成品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翻译一本书像是在做代孕母亲。我只是收了钱,借了个肚子。在孕育它的时间里,我向这部作品倾其所有,但含辛茹苦生下来之后,这个孩子只与我有些许感情,却不属于我,也再与我无关了。

巴黎街景(via.作者)

曾有过那么一个周日的早上,我赖着不起,就躺着刷豆瓣,细细看完关于那本书所有的评论,差评一概不理,只对着“文笔好”“翻译好”之类的字眼反复浏览,反复感到欣喜和满足。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因为写这篇总结,我也鼓起勇气第一次看了自己的成书,翻译的水平我难以评价,无论如何,我都将此视为我一个人生阶段的完美句点。

这本小说的翻译贯穿了我在巴黎最后的六个月时光,从一月去香榭丽舍达到上班的新鲜,到二月因为疫情扩散的恐惧;三月搬到巴黎西边,经历煞有介事的法式封城,和欧洲留学生云唱K,和西班牙室友友好撕逼,解封后和老友凌晨开车穿行巴黎,和印度摄影师探索巴黎红灯区、和阿根廷舞者清晨聊梦想……期间每晚看到疫情新闻,睡前焦虑地想要买机票回国,早上起来又觉得还可以再等等看。

夜行巴黎(via.作者)

如此种种,都已恍如隔世,只是在翻阅这本小说时,我的脑海中才又浮现出那些画面来,这也是此书对我的特殊意义所在吧。

结语

在读翻译研究生期间,我们翻译过不少不同类型的内容,从食谱到旅行指南,从新闻到剧本,其中对我而言,最有趣的当然还是文学翻译。翻译的过程会逼着你对内容更细致的掌握,对作者的小说技巧有更好的了解,这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而没有的体验。

最后再次感谢出品方读客,出价合适,结钱爽快,第一次就遇到这么棒的合作伙伴,是我的幸运。我的翻译经验不多,无法总结出什么有用的经验给各位译者。但如果非要给其他译者什么建议,我只能把读客推荐给各位译者,你值得拥有!

-END-

邀请你转发并留言「自己在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情以及打算如何去做到它」。2月1日20点截止,点赞最多的朋友将获得万冰玲送出的这本小说。

声明: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互联网,侵权即删。

作者:万冰玲

编辑:湾湾、竹子

排版:竹子

吃书妄想

这里是湾湾和她的朋友们思考寻找的地方

B站:吃书妄想

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