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后本来有个出国谈判任务,目的地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由于安排冲突,我请另一个同事代替我去了。
昨天同事发过来两张照片,我很是喜欢,今天开篇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抓拍得那么好,好像在告诉我们:即便生活是一场泡沫,但也曾绚烂过。
葡萄牙的科英布拉,虽然跟意大利的弗洛伦萨不能相比,但同样的红顶房、同样的俯瞰视角,提醒我:人生也许真有平行世界,那些似曾相识也许是确有其事。
好了,回到正题。
今天的文章有两个关键词:
大V们不会说的英语启蒙真相
翻译官妈妈认为的英语启蒙“极简主义”
1
英语之所以难,是因为语言本身就很难,不仅仅是难在发音、语法、词汇,更是难在语言本身所凝聚的浩瀚历史人文因素。
而英语启蒙之所以难,不只是因为其在我们的可控认知范围之外,更是因为即便我们认知了,也很难实操。
我相信盖老师的书、安妮鲜花的书、廖彩杏的书、汪培挺的书大家都看过不少,我也建议大家在孩子尚小未进入启蒙阶段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至少能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这些老师们和网上英语启蒙的大V们不会让大家注意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孩子刚刚开始启蒙的时候就把孩子送进了双语幼儿园,给孩子奠定了很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一旦基础打好,之后的发展就很顺利了,无非是找资源,持续引导孩子。
但是,无论什么事情,往往“开始”是最难的。面临非常关键的语言敏感期,开个好头、打个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双语幼儿园的开支实在超出承受能力,而且绝大多数的家长英语水平也是有限,在接受了狂轰乱炸的英语启蒙知识后,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多输入!”这一个关键词。
然而“多输入”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具体指导意义,就跟我们中国人做菜常说的“盐少许”是一个意思,说的人轻松,听的人茫然。
你说的少是什么少?你说的多又是怎么多?
2
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做生活的断舍离,我理解的断舍离核心是欲望的管理。
同类的物品只保留一个;
一年之中使用不超过两次的不保留;
实用优先。
逐渐地,我发现“极简主义”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孩子的英语启蒙。
具体是什么呢?
1
英语启蒙一个目标:12岁前解决掉
周末有个同事来找我,说现在北京孩子太难了,以前觉得过了FCE就很牛了,现在FCE已经没有含金量了,小学四年级过了CAE的大有人在。正在考虑要不要换个跑道,改学奥数。
我把《在海淀做一个淡定的老母亲有多难》发给她: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时间放在哪儿,哪儿就会结果子。
况且,学英语和奥数也不冲突,按照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育曲线,10岁左右很可能提前把英语解决掉,而10岁左右才是奥数发力的关键时期,这个衔接可以无缝的。
所以,目标要坚定,不能左摇右摆。
2
英语启蒙一个主线: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的设置绝对是任何一个国家学语言的孩子的福音,不仅仅因为科学的难度设置和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更因为国外教材的“通识教育”优于“知识学习”的理念,帮助孩子打开看世界的大门。
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孩子6岁前可以大胆试错,但是一旦确定,就跟着一条线走下去。
在确定了主线的前提下,6岁之前绘本的比重可以略大(廖彩杏书单、汪培挺书单等),6岁之后章节书的比重可以慢慢增加。
那么,以分级阅读为主线怎么体现呢?
要知道,无论是绘本还是章节书,都是以兴趣为出发,好玩但是缺乏系统性,分级阅读的存在就像是火车轨道,到了东北可以看看雪景,到了海南可以看看海景,但是脚下永远是这条轨道。
分级阅读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地标。
经常有家长问我:怎么才能知道孩子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测量工作,但是我始终认为最了解孩子的还是父母。
陪伴孩子分级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能时刻对照分级阅读的能力水平来判断孩子现在处于哪个阶段,然后配置相应的学习资源。
3
英语启蒙一类一个课程:无论线下还是线上
我曾经帮助大家总结过线上课程的分类:
一类是课程类,外教录播课,其中穿插AI互动;
一类是互动类,1V1,1V2,1V4,外教和学生聊天互动;
一类是练习课,通过设置练习题、答题模式巩固平时所学。
今天也帮大家总结一下线下课程的分类:
一类是应试为导向,主要面向参加剑桥等级考试的孩子们;
一类是通识教育,将国外通识教材平移至国内;
一类是启蒙教育,以儿歌和动画为载体,与孩子互动。
(有困惑想要详细了解具体内容及各自优缺点的,欢迎留言给我,我根据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