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三大共享单车的小蓝单车(Bluegogo)在年11月成立后的半年时间里,在各大城市投放了60万辆自行车,累计注册用户万人,A轮融资就达到了4亿人民币,然而不过是一年的时间,小蓝单车宣布停止运营,并在今年1月9号起由滴滴接手托管,曾经的高歌猛进戛然而止。共享单车的过去和未来究竟如何呢?今天就有具有丰富企业服务经验的语翼专业人工翻译来讲一讲。无独有偶,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无桩共享单车成为了国内最热门的投资趋势之一,其中两只领头羊摩拜和ofo均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风投。这无疑是一场资本在城市街道引发的革命,为低成本环保出行提供了一种选择性,然而不过一年,这场单车热潮就显得岌岌可危,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看不到可行的商业模式。押金原本是一条路,也在免费骑行的厮杀下取消对用户收费而破坏殆尽。时间倒回两年前,大规模地向城市投放自行车还像个天方夜谭。90年代后期起,各大城市为了方便机动车辆通行,纷纷开始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其中也包含了大规模的公交设施建设浪潮,与之相应的,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并不是一个通勤的时髦选择。而短短20年,潮流又回来了。即使是在上海这样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也面临着一项棘手的难题:多数人不愿意步行超过1.5公里。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更倾向去寻求别的方式,于是1.5公里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给了共享单车很大的空间。有桩VS.无桩在传统的有桩共享单车模式下,用户从站点或靠近公交站点的停放架租赁自行车并返还至其他站点或靠近目的地的停放架,这项“最后一英里”解决方案在欧美部分城市颇受欢迎,而国内在年代末期开始兴起,直至年,杭州有桩单车网络称雄世界,拥有个站点,8.41万辆自行车,日均用户量达到31万人次。虽然数字听上去很唬人,但据研究发现,由于存取不方便,很多通勤人员并不喜欢这种模式,而ofo、Mobike这样的无桩共享单车似乎为这种困境提供了答案。在“共享”的模式下,没量自行车都配有GPS,用户可以通过APP进行定位、租借。骑行结束后,可以随意停放后供后续用户使用。当街道上有大量存取方便的自行车时,“共享单车”这个概念的效果十分明显。截至年9月,仅上海就有万辆共享单车,地铁站外随处可见共享单车的影子,就整体而言,共享单车每天的的骑行数据超过万次。三年后,这个数字至少达到1-2亿次/天。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套体系好处十分明显:减少碳排放量、提高交通中转效率、帮助大众通过骑行锻炼身体,但是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先,该模式运行需要大量自行车,但在有限的路面空间里,这必然会造成公共交通的困扰。大量的单车阻塞了人行道、街道和出入口,导致各地不得不发布禁令限制投放;第二,随着城市呗更多单车淹没,低租金(甚至免费骑行)与高造价(每辆多的造价,每天还需要6-7块的运维费用)形成了强烈对比,运营商寸步难行。可以预见的是,小蓝车的倒下不会是最后一个,其他共享单车企业正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隶属国内最大、亚洲前三的翻译服务提供商传神语联,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凭借语言服务上市的LSP。语翼目前提供32种语言交互翻译,小语种资源丰富,在英语、俄语、葡萄牙语、印尼语等出海重点语系优势突出。平台拥有丰富的本地化翻译经验,服务涵盖游戏、手机、APP、影视、旅游等众多行业及品类。支持视频教程、白皮书、交互文字、案例研究等多场景的专业级翻译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