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飞峰王瓘藏高句骊故城刻石拓片考略 [复制链接]

1#

王瓘藏高句骊故城刻石拓片为国内少见的关于高句丽平壤城刻石的拓片(图一),拓片见于仲威先生新作《纸上金石——小品善拓过眼录》,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目前为止平壤城发现的类似刻石一共六件,统称为高句丽(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平壤城刻石。仲威先生释文为:已酉年□月廿一日,自此下向东十二里物省小兄非须白头□□矣。对照拓片和其他几件高句丽平壤城刻石,这件拓片应为平壤城第二刻石拓片,完整铭文应为:己酉年三月廿一日自此下向东十二里物苟小兄俳须百头作节矣。

其他五石铭文分别为,第一石铭文:己丑年五月廿八日始役西向十一里小兄相夫若侔利造作。第三石铭文:己丑年三月廿一日自此下向□下十二里内卩百头上位使尔丈作节矣。第四石铭文:丙戌十二月中汉城下后卩小兄文达节自此西北行涉之。第五石铭文:卦娄盖切小兄加群自此东回上里四尺治。第六石铭文:本城四十二年毕役。其中第一石、第三石和第六石原石已经亡佚,第二石残片现藏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博物馆,第四石现藏于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第五石仍砌于平壤城墙中。

一、拓片题记及相关人物

拓片右侧和左侧分别有题跋和观款各一条,右侧为王瓘题跋,共计五列,最右一列,字体稍大,隶书题写:高句骊故城刻石。其余四列字体较小,为楷书题写,从右至左为:张君仰山得自三韩吴亦梅/转以赠余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初四日王瓘补记藏之/箧中已三十年矣。以下有两方篆书印,分别为“王瓘之印”(白文)和“孝玉”(朱文)。左侧为魏戫楷书题写的观款一条,内容为:光绪丙午四月十五日日本速水一孔定海方若山阴魏戫观。下有篆书印一枚,为“魏戫长寿”(白文),观款右侧有篆书印一枚“仰山审定”(朱文)。以上四枚印章均为方形。

拓片上右侧题跋虽短,但说明了拓本的来源及王瓘得到拓本的机缘和时间。王瓘(~?年)字孝玉或孝禹,清末民初金石学家、书画家。光绪时期以金石收藏、书法名动一时,官至江苏道员。由于曾为端方幕僚,所见所闻、结交人物颇广。张君仰山即张仰山,浙江人,因经营松竹斋南纸店而闻名京城,松竹斋即荣宝斋的前身,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年),当时松竹斋的经营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官折官卷用纸;二是文房用具;三是代理订购书画作品。吴亦梅即吴庆锡(~年),祖籍海州(今朝鲜黄海南道首府),生于汉城(今韩国首尔市),字元秬,初号镇斋、又号亦梅、天竹斋,朝鲜时代著名金石学家,译官,思想家,著有《三韩金石录》《三韩访碑录》《天竹斋札录》等。

根据王瓘的题跋,拓片最初是由张仰山从吴庆锡处得到,后来由张仰山转赠给王瓘,王瓘在光绪二十九年(年)补记时,这张拓片已经在书箧中收藏30年,以此推测王瓘可能是在同治十二年(年)从张仰山处得到这张拓片,时年王瓘26岁。

左侧观款由魏戫题写,时间为光绪丙午,即年,应是魏戫等人观看王瓘藏平壤城刻石拓片时题写,人物包括日本的速水一孔、定海的方若以及山阴的魏戫。其中速水一孔(?~年),日本外务省人员,曾求学于日本明治时代著名诗人北条鸥所,年在日本驻杭州领事馆任职,以后相继任日本驻辽阳、奉天、间岛领事馆的副领事或代领事,年任日本驻辽阳领事馆领事。年出版了《支那の硯に就て》。魏戫(~年),初名龙常,字纫芝,又字铁珊,亦作铁三,因善书《龙藏寺碑》,号龙藏居士,晚号匏公。光绪十一年(年)进士,候补知府。生于浙江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工书法,尤擅魏碑,又因魏氏尚武,人称“精武书家”。

方若(~年),本名城,字楚卿,小名偈宝,又字药雨,号劬园,晚号古币富翁。浙江定海人,好收藏古泉、碑拓,尤以古泉为最,曾与杭州古泉藏家张叔驯,重庆古泉藏家罗伯昭鼎峙而立,时称北方,南张,西蜀罗,著有《校碑随笔》等。方氏早年曾因抨击慈禧弊政,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遭通缉而出走日本,天津沦陷时期曾出任伪职。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拓片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研习古物、陶冶情趣的一个特殊载体,在传承古代文明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收藏金石拓片也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相互观摩、馈赠各自收藏的金石拓片、题跋稽考成为这一活动的重要环节。王瓘藏高句骊故城刻石拓片上的两则题记,一为王瓘自己观摩时题写的关于拓片流传过程、得到机缘和时间的题跋,二是同好魏戫、方若等观摩时题写的观款。

二、高句丽平壤城刻石的发现及其与平壤城的修建

平壤城刻石自发现以来,就成为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学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